11.15 子曰∶“由之瑟,奚为於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啊,好好的为什么偏要在我这里弹瑟呢?” 孔子的其他学生因此开始不尊重子路。于是孔子又说:“子路的瑟已经弹得很不错了,只是不能算精通而已。”
从我的角度理解,我觉得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真的非常有道理。所以每一个上位者必须理解榜样作用,或者上位者说话的权重有很大比例,所以在做每件事时都需要谨言慎行,需要考虑它会产生的后果。
人的本性就是趋向于有权威有影响力的人,就像孔子是在众多弟子中享有非常高的说话权威。哪怕孔子不经意间说了子路弹琴不合适也只是就事论事,但其他人可能就因为孔子说过的话而怠慢了子路。
孔子也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且。重新引导众人的价值判断,不能因为控制自己的一两句话,就让别人误以为孔子有这样的倾向。
在上位者必须知道自己说话有非常高的权威,也可能在一言一行中造成巨大的破坏力和和创造力。
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道:“颛孙师(子张)与卜商(子夏)谁更优秀?”孔子说:“颛孙师做事有些过头了,卜商有时则显得保守。”子贡说:“这么说颛孙师更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保守同样不好。”
从道理的层面我们都知道,过犹不及。孔子在2000多年就提出了中庸之道,做每一件事最重要的是把握恰到好处的度。
然而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每个人都在探讨着中庸之道,在探讨这生活和工作中如何能做到恰到好处。
就比如现在所写的文章和理解的内容,对于初步开始培养学习习惯和写作习惯的人,他们只需要完成一定的量。不一定需要去考虑结构逻辑。观众的需求。
到进阶版的写作者,他需要控制一个度。一部分是自己的感悟,另外一部分是客户的对象感,更要有逻辑的排版,在字数和篇幅的限制之下,如何能够呈现一篇比较好的文章,各方面的取舍掌握的好,才算是一篇好文章。
更何况在生活和工作中有非常多的事情需要衡量和把握,并不是有特别多的事情,是可以按照明确步骤123完成就可以,比如人际关系的协调,比如部门工作的处理,比如管理的分寸,这些都需要掌握恰到好处的度量和尺寸。
2021年12月2日,21:23,周四,谢良清,集美下头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