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干支计时法,上午七至九时都称为早晨,早晨送孩子上学路上的两个场景让我有了刹那间的深思,以下,算是晨间断想吧。
早晨的时间素来争分夺秒,不敢稍有懈怠,就怕时间来不及。
要不咋会有“早起三光,晚起三慌”的说法呢。
一,换个说法
娘俩出门往学校奔去时,看时间尚早(和自己往日出门时间点相比)儿子还担心时间太早了不让进校门,我抬腕看手表,安抚孩子说这个点过去准没错。果然,红绿灯口、学校门口附近,潮水一样人流里,每个大人身边必有一身着校服的小身影,儿子这下释然了。
大家都在这个时间点往学校奔,校门口自然拥堵异常,我见缝插针找了个空隙,让儿子从电动车上下来,汇入步行往学校去的孩子流中。待小家伙笑着跟我拜拜后,车把一扭,要加点速离开,不期然,右腿脚踝处传来一阵剧痛,低头一看,因拐的太急了,蹭到前边电动车的不锈钢支架上了,耳中听到重重的一声带着哼的鼻音……
显然,前面这位是嫌弃又埋怨我撞着人家了。抬头看时,透过遮阳口罩长方的一双眼睛,看得出是一位年轻的母亲,接着我就收到一道凌厉中带着两分嫌弃外加几多埋怨的目光。
这眼神、这腔调,似乎增加了我小腿处的疼痛,不由没好气的回了一句:你哎哟个啥,你哼个啥!是我的腿蹭上了你的电动车……
说罢,驱车离开,到人流不太拥挤处靠边停下,用手掌揉搓疼痛点,还好没破皮,边疼痛边做心理建设:不气不生气,疼会儿就过了,可还是忍不住埋怨那个年轻的妈妈——咋就没有点同理心呢,是我的肉身撞上你的车,重点是肉跟车相撞,你心疼被刮蹭的车,很明显,我的肉更疼呀,你说你嫌弃个啥?
返回至社区旁边的小公园时,疼痛明显缓解了,不影响每天10分钟的慢跑,思绪还在萦绕,想到是她心疼她的车,还是我的肉疼时,不由心下一动,双方之所以发生不愉快,是因为关注点不同呀,而各自的应对都是凭本能的第一反应。
事发那会,对方肯定是嫌我这个后边人太着急,人家又不知道我是脚被挤了,做出那样的反应也很正常,我呢,本就是责任方,只是因为太疼,就依着本能下意识间怼回了一句。
双方都在用第一反应(本能反应)来应对。
如果我能换个说法,笑着说一句,不好意思哈,我理解您心疼你的爱车,正好,我也心疼我的脚上的肉呢。
试想,这说法,再加个笑脸,我估计那年轻的母亲肯定也会换上一副笑脸吧。
换个说法,结果会截然不同吧。
恰如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宋晓阳在解读《阅人无数》这本书中所举的例子:
有一天,妻子对丈夫说:“我觉得我最近胖了,以前的衣服都穿不下了,我太绝望了。但我的闺蜜阿珍一直都在上塑形课,她身材就很好,你不觉得她身材很好吗?我打赌,你喜欢她的,对不对?”
遇到这种“送命题”,如果丈夫否认说:“才没有,我一点都不喜欢阿珍”,那妻子会觉得他肯定在撒谎;如果丈夫承认的话,那今晚就只能去睡沙发了。
瞧,这就是沟通中最容易跌入的“坑”。如何避免?找到双方的平衡点或者其中一方的需求点,出手稳准狠。
丈夫在开口前,得揣摩妻子那句话背后的心理,理解妻子其实是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这才是妻子的真实需求是双方交流的重点。
丈夫可以这么回答:“我当然没有喜欢你的闺蜜了。你最近是不是对自己不太满意,觉得自己身材不好?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过这种想法,我跟你一样,最近我们吃得不是很健康,也许我们应该向阿珍学习,你觉得呢?她的塑形课贵吗?”
这个回答就是在共情的基础上,抓住对方的需真实需求,若妻子的初衷真的是想减肥的话,接下来就继续讨论塑形课或者其他减肥方式的问题,丈夫就不会跌入“是不是喜欢阿珍”的“坑”里了。
看来,在人际交流中,要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学习,克制自己第一时间冒出来的冲动和想法以及说法,用真诚的沟通去探知对方的需求底盘,从根源上着手解决一些问题。
这个听读这本书我的一大收获。
晨间的这场小插曲不正是练习的最佳道场么?可是,我还是被“第一反应”牵着鼻子走了。不行,还是修行不够!
记下这个小插曲,是谓提醒自己。
二,丛林法则
这段思绪暂告一段落,继续把精力聚焦在慢跑上,这里之前是一处废弃场地,街道社区变废为宝,这才有了这处口袋公园,确实为附近的居民带来不少便利,连儿子的篮球课室外训练就是在这里进行呢。
场地有曲径通幽的弯曲小路,有草木、灌木与乔木的错落搭配,有亭台楼阁的巧妙点缀,虽小却不失雅致,且功能齐全。
拐角处有好多棵云杉和松针树,又高又密,几乎与墙外的3层楼房相媲美,低头看,那墙角与浓荫交汇处下边几乎寸草不生,全然没有这核心区域灌木、草木丛交叉处的草木葱茏、生机盎然。
突然,丛林法则4个字跃入脑海,是呀,在这。高大乔木重生的地方,哪里还有小花小草生存的空间?说到底,还是因为阳光雨露无法降临到丛林之下的花草身上。时间万千花草树木无一不是争夺这阳光雨露的资源么——自然界中资源有限,强者才能获得更多。
大树下不适合小花小草生长,所以,弯曲小道旁边的草坪上、灌木丛里,花草争相斗艳,绿意逼你的眼。
除了“适者生存”这条铁的规则外,换个地方生存,也是这片丛林给我的提示。
入职这么多年,我确实没有像别人一样,一待就是若干年,反而经常换地方,不足处是缺少人脉的积淀,自然享受不了稳定之余的安逸,但换个角度来看,我见到了不同的生存法则、工作节奏和人际关系,这才是职业生涯中最大又隐性的财富吧。
想到这里,曾经的埋怨与嫌弃,过往的放不下又入不了局等慢慢自怨自艾情绪,呼啦一下子,就消散了。
没有人规定非得在固定的地方做固定的事。
人的可塑性极强,适应能力也远超预料。
换个地方,换一个又一个的地方,也许本身就是生命旅途中得到的一份又一份的馈赠。
看来,顿悟真的是刹那间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