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信念,还是执念?

信念,还是执念?

作者: 伊葱 | 来源:发表于2017-03-22 22:06 被阅读0次

    我在30岁以前有过很多信念,比如“要大公无私,先人后己”,比如“浪费就是犯罪”,比如“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等。30多岁以前我一直践行着这些信条,从来没有质疑过。

    直到后来我跟奶奶相处了一段时间,便开始怀疑——这些信条真的是对的吗?以我的理解,一个好的信念就是对别人有利,对自己也有利,顺带着对社会也是有助益的。

    奶奶她具备了上述所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做到了极致。但是,不知为什么,她越是努力这样做,她身边的人就越是难受,她自己也没有因此开心。

    奶奶从来没有明确地对家人提出过任何要求,什么好吃的、好用的东西她都要先给别人,别人不要她还不高兴。久而久之,大家都认为,奶奶是一个什么都不要的人,只要大家“念她的好”就行。

    那是多年前的一天,我和老公出门采购年货,临出门前问了一句:奶奶,我们要给大家买礼物,想送您一条围巾,您喜欢什么颜色的?奶奶连忙摆手:不要不要,千万别买,我什么都不要,你们只要回来吃饭就行。

    我们看着她急赤白脸的样子,也就不好违拗她的心意。然后逐一问了其他家人,他们都高兴地说了自己想要的礼物。等我们从外边回来时,把一大堆礼物分别送给家人,最后把一个大家一起吃的大蛋糕交到奶奶手里。然后,就看到奶奶的脸色明显挂不住了,气得晚饭都没吃。直到我们连夜出去给她买了一条昂贵的红围巾,她才勉强消了气。

    由这件事情我得到一个启示:那些说不要的人,可能是要得最多的人,“大公无私、先人后己”会让人心里积压怨恨,最终害人害己。本来嘛,对一个正常人来讲,天天委屈自己多难受啊,最终Ta会拐弯抹角加倍索要回来的。

    还有关于“浪费”的信条。我从小就被教育一定要“勤俭节约”。什么叫勤俭节约呢,就是你不想吃的东西,因为舍不得“浪费”,就要生生地吃下去让肚子难受,以获得良心上的舒坦。

    奶奶也是一个勤俭节约的模范。她在我家的时候,就把厨房的水龙头搞得一直在滴答水,她弄了一个挺大的水桶,长年累月地接水。她总对我说:水可金贵了,要节约用水!我嗯嗯两下含糊着。我就不好意思戳穿她,节约用水也不用滴答水呀,这不就是水表不走字吗?这跟节约用水有毛关系呀?

    家里多年不穿的旧衣服,她都收着;常年不用的纸箱子,也都留着;家里的剩菜,不管是剩了一天还是三天,她从来不让倒掉,有时桌上的哲罗都看不出啥原料了,黑乎乎的,她还是坚持要吃下去,她认定:不能浪费。

    再提到“勤劳勇敢”我就更有气了。我每天上班都很累,晚饭后恨不得看会儿电视休息会儿。我那亲爱的奶奶,越是在我想休息的时候,就越是表现得异常忙碌,而且就是要和我形成“一勤一懒”这样戏剧性的对比效果。

    她那几年把我家厨房当成自己的主场,有异常勤劳的表现,以至于周末我希望她休息一下,她都感到惊恐万状、坐卧不宁,她的紧张让我这个真正的女主人都无法进入厨房了。我感觉,她并不是真的热爱劳动,她只是被“勤劳勇敢”的教条束缚住了,她认为“勤劳勇敢”是硬道理,谁也挑不出“理”来。

    奶奶那一代人有着深深的生存焦虑,也是经历过许许多多政治运动冲击的,他们希望通过辛苦劳作和大公无私换取道德上的优越感(安全感)。他们生长在生活贫困、物资匮乏的时代,挨饿受冻的感觉也是刻骨铭心的。以至于现在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了,她还是无法走出匮乏的阴影。

    我感觉,“大公无私”、“勤俭节约”、“勤劳勇敢”这些词在很多场合并不是褒义词,它们变成了束缚人的执念。有些规条,是人们在物质匮乏时代总结出来的生存智慧;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富足,它们已经不适用了。

    其实,祖辈的创伤在我们这一代身上多多少少也有所反映。睁大眼睛,看清眼前的现实,尊重内心真实的需求,灵活而富有弹性地看待这个世界,是我们需要学习的重要功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信念,还是执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ca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