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不经意之间就让人湿润了眼睛。
浙江海盐的警官王凌捷,带着警员,进入盗窃嫌犯张某家中抓人,看到张某的两个孩子,正在家里摆弄玩具,玩得正欢,见到陌生人进来,突然睁大眼睛,露出迷茫不解的紧张神色。王凌捷当时心里咯噔一下,想到自己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当即决定,不让两个孩子看到爸爸被警察铐上手铐带走。随即,他收起即将掏出的警官证,对愣在一旁的嫌犯妻子说道,“我们是你老公的工友,来问一些工地上的事情,马上就会回来……”跟随的警官,也配合着“集体说谎”。犯罪嫌疑人看到这一切,瞬间明白了他们的意思,默默地跟着民警出了门。然后,警察才跟他说,“我们找你什么事,你应该知道。不给你戴上手铐,是不想让两个孩子看到……”犯罪嫌疑人低语道:“我明白。两个很听话的孩子,我对不起他们……”。在进入警局履行相关手续以后,嫌犯积极配合民警问讯调查。
好一个警官们“集体撒谎”,这是我们所见到过的最令人敬重的“撒谎”,最温情的“撒谎”,它给“撒谎”这个词赋予了一道亮丽的色彩,让人们感到一阵暖意袭上心头。执行抓捕任务,谁都知道,现场会充满风险,充满不确定性,嫌犯逃脱、警员遭袭等情况屡有发生,警员惨遭杀害的案例,甚至也曾见诸媒体。从履行职责的角度说,警官见到犯罪嫌疑人,正常情况下,第一时间会将其扑倒,以防犯罪嫌疑人狗急跳墙,仓皇逃窜,或拒捕伤人。从达到出警目的和保证自身安全出发,这样做完全必要,而且也是必须的。即使嫌疑人犯的不是杀人重罪,只是盗窃等较轻罪行,也要防止他寻机逃跑。在这个案例中,王凌捷等警官有温度的执法,人性化的执法,受到了网友的高度评价。他们对孩子心灵的呵护,体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善良,闪现出人性光辉,流露出的是一份铁骨柔情。海盐的这几位出现场警官,是敬业称职的,他们在执法过程中的表现,是令人敬佩的。可以想像,警官出警现场的善良举动,一定会对嫌犯后面交代犯罪事实,对其判决后的服刑改造,产生积极影响。
二
我们曾经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婚宴上,一个事业颇有成就的男子,走到年迈的女老师面前,恭敬地说:“老师您好,你还认得我吗?”老师说:“对不起,我实在记不起来了。”男子接着说,“我就是当年在课堂上,偷同学表的那个学生。”老师看着面前的这位学生,还是摇了摇头。男子又说,“当时你叫全班同学都面向墙壁站着,再让我们用手帕蒙上自己的眼睛,然后你挨个儿搜查我们口袋,当你从我口袋里搜出表时,我想,我一定会受到你的严厉训斥,并且会受到严肃处理。从此以后,我在班里就永远抬不起头了,我的人生从此将带着不可磨灭的耻辱和创伤。但是,后来的事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你把表归还给失主后,就让我们回到座位上,继续听您上课。一直到我毕业离校那一天,偷表的事,从来也没有被谁再提起过。老师,现在,你应该记起我了吧?”老师微微一笑说,“我怎么会记得?为了同学之间能保持良好关系,为了不影响我对班上同学的印象,当时我自己也是蒙上眼睛,来搜查你们口袋的。”学生听完,眼泪夺眶而出,他紧紧地把老师抱在怀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人在小时候,谁都有可能犯错。教育的目的,除了完成人类的知识技能传授、实现代际传承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长善救失”,因为人这种高等生物,与生俱来具有动物性和社会性。人们通过教育手段,让每个人摆脱或抑制动物本能,从而使之成为能够与自然、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人。所以说,小孩子犯错,并没有什么大逆不道,谁也不可能一出生就知书达理,就行止规距,就能为人楷模,关键是家庭、学校、老师,他小时候所接触到的这些人,如何去引导,如何去教育,大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到吃饭、穿衣、说话、走路这样的细枝末节。故事中这位小学女老师的做法,令人敬佩。她对犯错误的学生,采取了一种出自慈爱之心,本自善良人性的做法,保住了孩子在同学之间、在老师面前、在学校的体面,维护了这个孩子的自尊,让他幼小的心灵没有受到伤害。老师这样做,为这个孩子的改正错误,留下了回旋余地,留下了转身空间,为他后来走向社会,种下了善良的种子,埋下了善良的基因,这是他成年后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个学生,小时候能够遇到这样一位不动声色地保护稚嫩心灵的善良老师,该是多么的幸运啊!
三
不光是对儿童的自尊心、稚嫩的心灵需要呵护,其实,对待成年人,善良的人同样懂得,遇事也要顾及他人的脸面,维护其自尊。前几天,看到这样一段视频,颇能触动我们的心弦。在一个小餐馆里,有一个老人问收银员:“白米饭多少钱一份?”收银员告诉他:“白米饭两块钱一份。”接着这个老人又问:“豆浆是不是免费?”收银员告诉他,豆浆免费。这一切,都被旁边一个带着小孩吃饭的女士看到了,她趁老人坐到一边等着上饭不在意的时候,走过去悄悄对收银员说:“有没有能快速上桌的菜,给我为那个老者送去一份。”当收银员问她,要不要告诉老人是谁送的时,那个女士说道:“你就告诉他,这是你们店搞活动送的,不收钱。”很快,服务员就把一盘叉烧,送到那个老者的桌上,老人连忙对老板表示感激。看到那个老人开心地吃菜,那位花钱送菜的女士,在一边非常欣慰。
这位女士做了好事,还不让那位老者知道,不仅给老者送去一份慷慨施予的善良,还照顾了这个老者的人格自尊,维护了他的脸面。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素昧平生的人,见到老者不舍得花钱或没钱买菜,只吃一碗白饭,而给他送上一份菜肴,已经是一种大爱情怀,再进一步,馈赠别人还不让人难堪,更是超越馈赠行为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善良。《朱子家训》中说:“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这位女子,不光是在助人为乐这方面,表现出一种难得的友善精神,而且在尊重受赠人这一点上,表现了一个善良人的温暖底色。
遇事能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站在他人角度,替别人着想,这种发自心底的善良,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四
人们常说,一切祸福,皆有根由。曾子说过:“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佛家认为,种下福田,会收获福报。我国大量的民间故事和戏剧剧目,也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主题。凡此种种,都在引导人们,要有一颗善良同理之心,不事张扬地多做好事,积善行德。
《说苑》里有这样的一个明君宽容待人、人臣知恩图报的故事。春秋时期,“五霸之一”楚庄王在平叛内乱取得胜利后,开庆功大会,设宴招待文武官员。宴会上,大家兴致很高,从白天一直喝到晚上还没尽兴。就在楚庄王让自己最宠爱的许姬出来敬酒时,突然一阵大风吹灭所有蜡烛,大厅一片黑暗。有人趁着黑灯瞎火之际,拉住许姬的袖子,举止狎昵不端。许姬十分愤怒,顺手就把那人帽缨子一把薅下来,立马要庄王命人点上蜡烛,查找何人非礼。面对如此大逆不道的行为,楚庄王略一思索,笑着对大家说,今日开怀畅饮庆功酒,大家要尽兴,帽缨不摘下来不欢畅。在场的将军都把帽缨摘下后,庄王才命人点上蜡烛,继续欢饮。本来的一场剑拔弩张甚至血溅当庭的恶性事件,因为楚庄王的宽厚大度,善意容忍,就这样波澜不起、风平浪静地过去了。后来楚国与郑国交战,副将唐狡奋勇争先,充当开路先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最终楚庄王奖赏唐狡,唐狡磕头感谢那次“绝缨会”上的不杀之恩,楚庄王这时候才知道,那次醉酒惹事的,是年轻将军唐狡。最后,他还是很高兴地奖赏了唐狡。
楚庄王面对下属非礼宠姬,能以善良宽容之心,泰然处之,没有当场让失礼的将军受到惩处,让唐狡逃过一劫,保护了肇事人的脸面,这也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善良,是一种大智慧。受到宽容对待的唐狡,日后在战场上奋勇争先,拼死效力,这是对庄王善良大度的一种报答。楚庄王宽大为怀,包容他人过失,最后他也受惠于自己的宽容善良,这是他体恤下属、饶人之过所得到的补偿。这个故事,是君臣之间“知恩图报”和“善有善报”的一段佳话。
著名作家梁晓声说过,“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我们在向现代文明社会过渡的进程中,提升国人素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提倡人心向善,人人都能有一份“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是建设文明社会大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需要善良传递,需要文明接力,善良待人,善良处事,社会应该大力弘扬,人人应该努力践行。如今国力不断强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政府提倡共同富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每个社会成员,要多一分推己及人、同情弱者的善良,多一些怜恤孤寡、周济贫困的善举,有钱人要多倾力一些慈善事业,扶助残疾弱小,而不仅仅是让世界觉得,中国是全世界奢侈品销售的最大市场。
大家都来播种善良,播种文明,那么,我们的民族就有未来,就有希望。 2022.8.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