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038568/bd53543ea328d549.jpg)
01
最近两周读了《大师的盛宴》和《我的名字叫红》。坦白讲,我阅读起来非常困难,无法投入其间,对内容更是似懂非懂。这让我很挫败,虽然持续阅读习惯已一年左右,基本每周一本书的频率,本以为自己的阅读水平会有所提高,但蓦然发现,我的阅读能力依旧停留在最浅层。
反思我的书籍选择,大部分是关于认知、思维方式的畅销书,言语表达非常直白,很容易理解和吸收。而一些经典书籍是我很少涉猎的,所以当阅读时,才明显感觉到能力不足。那种感觉就像身在一个迷宫,任自己如何聚精会神,眼睛也找不到出路,只能游离在字里行间。
这让我又一次体会到任何一个技能的提高,尤其内化成自身能力,都需要持续、长久练习。在去年的写作学习中,最煎熬地就是写作初期,老师给我的文章指出一堆毛病,并告诉我改进方法后,再次写文章时考虑如何运用新方法避免重犯上次的错误。有些问题易改,有些问题要打破固有习惯,重新建立写作思路,很别扭,很折磨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3038568/55eb7bb792687eae.jpg)
当然,训练一项新技能,是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过程的。对此,我心知肚明。好在,我能慢慢摸索出自己适合的写作类型,并知道在哪些方面要付出重复刻意练习的努力。
然而,我发现不管技能如何变化,无论是之前,还是现在,我的内核是没有变的,那些情绪,那些念头,那种性情,那种质地一如既往。所谓写作能力的提升,也只是拥有另一种表达方式,或许更理性,更丰富,更准确,辅助你来表达自己。
02
很小时,我就很容易困惑。会想和我同一时间存在的另外空间是怎样的,比如上午十点我在上课,看到的是坐在教室里的同学,和正在讲课的老师。那么,同一时间的爸爸、妈妈他们在一个什么样的空间?他们周围、能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似乎心间的内核犹如一个模糊地谜团,总会在各个时期不断散发出各种问题困惑着我。
直至现在,尽管部分认识会被机械地生活固化,但一些想法依然会悄无声息地在心间冒出来,发芽,长大。大概驱使我现在开始阅读和写作的动力,就是这扎根在生命里的质地吧。
上周,看到我喜欢的一个心理学者张怡筠这样一条微博:我从小就在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为何会死?人生苦短,如何才能活出幸福精彩的一生?于是,12岁立志学心理学,去找生命幸福的答案,后来研究情商,也与此有关。我一直觉得,站在生命视角来看待当下的生活,许多难题就有答案了。生命的最佳状态:向死而生,而不枉此生。
这段话触动我的不是向死而生这个含义,而是她的成长历程也是围绕自己幼时的困惑展开的。深有同感!真正的成长就是能够看见自己的质地,然后在这个根基上,不断寻找、锤炼表现这种质地的方式,是在真我的基础上发展、完善。
03
经常会看到标题党网上课程,如“21天成长为一个全新的自己”,还有更多极其夸张宣传文案,简直像能治病救人的神药一般。只要知道成长源于从自己本身出发,而不是把现在的我更换掉,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就会对此抱有谨慎态度。一个人质地的改变,何谈容易?最多只是在技术层面有所发展罢了。
很久之前,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过有质地的生活。很久不明白什么是有质地的生活,那种藏在我身上易困惑的质地又发挥了作用,现在终于想通:所谓有质地的生活,与精神生活有关,心灵能感受到愉悦和充实。
最好是能发现自己精神领域本有的质地,再通过各种各样技能,或写作,或健身,或书法,或手工等,让这种质地不断延展。
滋养你自己质地的过程,也是不断成长的过程。成长不易,改变一个人的质地也很难。唯有笃定内核后,继续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