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一个经常听到和使用的名词。我们能清晰的定义一个人是不是有知识,是不是高智商,高情商,可以很容易形容一个人很聪明。相对一个人是不是很智慧,就不好定义。智慧好像是个熟悉又陌生的模糊概念。
比如在网上搜索了智慧的例子,有这么一个故事:
英国王室在伦敦为印度当地的领袖举办一场宴会,宴会进行很顺利,当最后一道餐点结束时,侍者为每人端来一盘洗手水,精巧的银盘装着清澈的凉水,印度客人不由分说,端起盘子,咕噜咕噜全喝光。一旁作陪的贵族们,个个目瞪口呆,宴会主人是当时还是英皇太子的温莎公爵,只见他依旧谈笑风生,徐徐地将面前的“洗手水”一饮而尽,这时就像紧绷的心弦获得了解放一般,大家纷纷把面前的水喝光,一场即将引发的难堪与尴尬,就这样化解于无形。
人们认为这就是智慧的表现。我觉得这个只能算是机智,不是说当事人表现还达不到智慧的标准,而是这个事例用机智形容更合适。
那智慧到底是什么?我们常想要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就要提升自己的“智慧”,起码得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想拥有某个东西,某个特质,得知道它是由什么东西组成。这些因素如何获得,如何提升。如果它只是一个模糊的只用于感叹,就没有操作性,更谈不上如何让它刻意增长,那么谈智慧好像就没什么卵用。
有这么一篇论文:《面对日常挑战的明智推理》有这样的定义:智慧,就是明智的推理能力。
这里说的推理并非单纯的逻辑推理,不是作数学或逻辑推理题,也不是狄仁杰那样通过个蛛丝马迹推理判断分析案情,它指的应该更广泛一些。是在生活中不同的时间空间,复杂交织关系里,能够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比如说想在城市里买一套房子,离单位近的价格就高,多付钱,但上班生活方便。离单位远的价格低,能省下不小一笔钱,但平时上班要忍受40分钟的车程。那得选哪个?孩子平时上学功课多,压力大,但班里不少人都还报了一两个课外培训班,甚至这个培训班是班里哪个老师推荐的,报还是不报?节日到了,同事都给领导送礼了,你送还是不送?
上面的一些问题,跟你知识多少,智商高低,逻辑推理能力高低关系不是特别大。学识渊博,智力高超等等,对解决这些问题不一定能产生直接作用。聪明、超人的数学推理和知识的确可以帮助你判断哪所房子好,哪种房子差。但市中心黄金位置的房子确实也有它贵的原因有道理,有些问题甚至跟贵不贵搭不上边,但你不得不当作主要权衡因素。
在面对这些复杂问题的时候,靠的不光是知识和单纯的逻辑或数学推理能力,还要考虑自身的情况,当时当地处在的生活、工作、社会环境等等,综合考量,才能做出最优选择。
这种能力,不只是知识,智商,情商等。心理学家干脆就把这种能力叫作“智慧”。智慧也不是简单的知识,智商,情商几种名词因素的统合体。
智慧有三个主要因素:
一、谦逊谨慎,清楚自己知识永远有边界,知道自己还需要更多的信息,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有不确定性。
二、大格局视角,知道自己永远会”当局者迷“,能让自己在站在更高的视角,能让自己跳出自我的局限性去看待问题,能通盘考虑。
三、会认输,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试问题,愿意妥协。能理解利益各方的想法和立场。不能仅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能仅仅考虑一方面利益,不能仅仅考虑一个视角的利弊。
《面对日常挑战的明智推理》的作者做了这样的实验:找来176个受试者,这些人中男女各占一半,年龄和受教育程度都不一样,而且特意选的是一些没有什么心理学知识的受试者,要求他们在未来的9天里,每天记一个详细的日志。记录自己在遇到生活中各种情况时候,是否使用了上面所说的三种智慧能力。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智慧在不同场合中平均每个人的差异比平常在不同的人中差异要大。
也就是说智慧不是一个人的特点,不是张三比李四有智慧,而是张三在A种场合比李四下有智慧,李四在B种场合下比张三有智慧。
这对于那些认为自己智商不高的人可能是个好消息,智商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程度决定天生遗传因素,很难通过后天训练提高。智慧呢,在不同的群体,不一样的场合,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智慧就有不同的差异,也就是说智慧是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的。通过面对不同的场景,不同境遇,进行刻意的训练,熟悉多一些不同的场合局面,也许我们就能学会更多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