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厉害的人,都想找到破解眼前这个难题的办法,都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都想在工作中表现优异,都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两年最积极的口号就是“成长型思维”,中国人讲“活到老,学到老”,但是我们都有在学习中碰到过难关,思考背后的原因,然后重新出发,是最应该做的。
有的人在困境中超越了,成了伟人,这就是前人给我们的意义。而学习别人的学习方法,是最快的提升。因为我们完全不用经历别人的经历,实在是“最高效率的学习”。
听上去好像挺聪明,但是我们应该都有过这种经历,就是老生常谈的一句“懂得了那么多道理为何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所以在斋藤孝说“伟人在成为伟人前所付出的努力=原创学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坚持—突破”才是最重要的。
《学会学习》的诞生是斋藤孝“痛定思痛”的基础上写成的,果然是“坎坷造就人生”。日本名校东京大学毕业,32岁到明治大学教书,在这之前也是没有稳定工作的,也是倍感焦虑和压抑,最后逆境中求超越,“危机中暗藏机遇”,在一次考试失败而不得不复读的经历,开始思索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有了现在的斋藤先生”。而且,斋藤孝在书中自己也坦言他讨厌”脚踏实地的努力,脑袋里想的全是如何投机取巧,如何一蹴而就”。才有了这本有关“学习方法”的书。
《学会学习》从三个部分出发,逻辑连贯,思维清晰,先以人为本,即每个人都应该先明确学习的目的,目的还是喜欢,激发求知欲,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决胜球”;然后介绍了16位名人的自创学习方法,看看名人是如何学习的,让每个人都能学习到名人的学习技巧,最后是作者的9种立见成效的独特的学习方法介绍。都是纯干货!怪不得一直长盛不衰!
求知欲就是喜欢,就会产生斋藤孝所说的“自掏腰包”式的自主型学习。斋藤孝把学习比喻为品尝美食,要吃自己最喜欢吃的。因为不光是中国,日本也面临同样的教育的问题。从开始上学就是被动地在完成老师的任务,没有自己主动的思考,这自然造成了到大学期间的懒散,而即便有很多人仍然有优秀的学习习惯,但是“想要钻研此道,且学习欲望强烈”的人却很少。
所以作者在开篇序里面就讲到村上春树“配合自己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第一部分开头直接说“不擅长是因为“方法”不对”。石破天惊!直中要害!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夸大和扭曲了兴趣的作用,好像对一件事情没有兴趣就没有办法继续学习了。而我们完全可以想“方法”去找到学习的兴趣,“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了”。
学习一定要先明确自己的目的。斋藤孝从自己失败的法语学习当中总结出“搞清楚为何而学、如何去学更为关键”。学习目的无非两种,需求和喜欢。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学习某样东西,仅仅是因为需要,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可以喜欢上这样东西。更是可以找到方法去让自己喜欢上它,而喜欢的话往往就会沉浸其中,“变得有耐心”,更能“磨练耐力和毅力”。
当然如果仅仅是需要,但是不喜欢,就好像即便有的人讨厌学英语,但是不学就可能要被辞退,在这样的强压之下也是会对学习“抱有强烈的动机”。不要想着“总有一天用得上”,如果不喜欢,但是又需要,就为自己订立明确的目标,“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为何而学”,学习速度、学习热情才会大幅度提高,自然也就学好了。
然后找到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方法。
“努力回忆一下自己的学习习惯、行为模式以及思维倾向”。从如何记忆、哪里学习更专注、什么时候最有干劲三方面来找与自己“契合度”高的学习方法,比如朗读还是默读,坐着背书还是边走边背,又或者是做笔记来背书,还有呆在家里还是图书馆或者咖啡馆学习,此外是喜欢网络课堂还是补习班。这些对每个人而言都不一样,而只有合适的学习法才会让人专心致志。
从各种学习方法中不断练习、重复、强化独属于自己的“制胜球”,比如,一流的做笔记技巧,说话以达到记忆等等。
通过相亲式学习来找适合自己的教材,斋藤孝拿自己不愿意做“基础练习题”作为反面教材告诫读者不要眼高手低!
最后是掌握“决胜球”。
有了“制胜球”还不够,还需要战术的加持,才能保证“决胜球”。比如两天后要交一份报告和半年后要考一次重要的考试,必然采取的战术是不一样的。
考试经验可以不断积累获胜的战术技巧,尤其是失败的考试,斋藤孝就是这样从失败中反省自身的学习方法,最后“让备考也变成一种喜好”,它可以“磨练耐心和毅力”。
“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就可以完成几次自我突破,并且从你完成突破的那一瞬间起,你的视野会变得更宽,眼前的景色也会随之变得截然不同。事后试着回想一下自己是如何突破难关的,其中就有帮助你走向成长、走向成熟的秘密。”
通过考试,测试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不断磨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成才都是有原因的,所以斋藤孝非常喜欢研究那些名人是通过怎样的契机,“找到哪些突破点帮助他们完成人生的转变的”。
第二部分关于16位名人的个性化学习技巧都是从上面展开来看。
学习就像一辆车,学习目的给这辆车动力,学习方法掌握这辆车的行驶方向,根据不同路面选择不同档位则是战术的运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目的地。
明确学习目的可以让你拥有学习动力,中国人讲阴阳,一分为二地来看,喜欢、好奇心、求知欲是可以培养的,这可以属于学习里面的阳,如何培养呢?本田宗一郎的“不请自来学习法”,谢里曼的“追求冒险学习法”。
而订立行动计划、压力施加增加学习紧迫感,属于阴。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法”、佐伯祐三的“激情点燃法”就是这种。
学习方法即“制胜球”如:
德鲁克的“命名思考法”。
坂口安吾的“翻字典断绝妄想学习症”。
福泽谕吉的“切磋学习法”
吉田松阴的“相互学习法”
歌德的“限定法”
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学问”
斯蒂芬`金的“外界屏蔽法”
战术:
木田元“外语背诵学习法”。
爱因斯坦的“张弛有度学习法”。
南方熊楠的“图书馆抄阅法”。
村上春树的“体能强化法”。
香奈儿“对镜观察法”。
涩泽荣一的“古典学习法”
这些都是先贤实验过后的宝藏。
本田宗一郎没上过学,跟松下幸之一样,转变的契机是28岁学习做活塞环时,热心花费了几个月没有成果,就去当地一所大学请教,老师的话让他深刻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随后他开始在这所大学当旁听生,终于造出了活塞环的试制品。但是要想达到大量投产就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他四处拜访学习,整整花了两年时间,在这两年里还获得了28项专利。
而当他制造活塞环的公司—“东海精机”不幸遭遇地震破产之后,他就把公司卖给了丰田,专心研究“小型发动机安装在自行车上,即本田摩托车的雏形”。
真可谓是背水一战!“破天荒者”!
人的体力是有限的,但是心力永远是无限的。逼到绝境,自然会迸发出无穷大的力量,也自然会有开创性的成果。
中国儒家第二大圣人王阳明冒死直谏,触犯到宦官刘瑾,下到“惨绝人寰”的诏狱,百死千难之际,又被贬贵州龙场,贵州当时可是“蛇窟魍魉,瘴疠之地”。也正是在这个所有人都认为他不可能生还的地方,开创心学极大境界,从此人生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
学历只是国家对你一个学习过程的证明,但是具体的学识只有内心知道。从无名小卒到本田汽车创始人,“不耻下问”,没有因为学历而自卑,反而让他拥有了开放好学的心态去对待一切事物。
在大学学习期间,我行我素,不参加考试,只学习对自己有用的,在今天也是独树一帜的存在,颇为豪迈,在他看来,“毕业证书的价值还不如一张电影票。”
一切一片真心为了知识,不图虚名,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也才会拥有真切的好奇心,不会因为路途上的诱惑而摇摆,更不会为自己的私欲和懒惰限于桎梏,更才会造出最好的产品。而精神世界的强大,才会拥有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统一。
第三部分是“斋藤式”速效学习法,也就是“制胜球”。
“一气呵成学习法激发学习兴趣”;“连休集训学习法”拥有学习激情;“集中学习法”增强自信心和毅力;“白纸活用法”让灵感不白白飞走;“身临其境学习法”通过电视就能学到知识;“剪报学习法”让你了解社会,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用剪报构建自己的世界”建立一个自己偏爱的世界;“耳学法”轻松学会深奥的理论;“王牌参考书反复练习学习法”帮助熟练掌握知识。
不管是谁,都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学习方法比埋头努力更重要,尤其是年轻人和学生,更能为其一生的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越来越浮躁,所有人都想成为马云,成为比尔盖茨,但是却没有他们的能力和智慧。思维方式明显反过来了,花永远是从内向外开,拥有能力,才有外在的一切。
学习是一切能力的基础,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不光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个人耐心的磨炼。毕竟,耐心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优点。
其实,我再插一句,很多人来看这个问题,很多时候仅仅是因为懒。而败人二字,非傲即堕。
即便今天求知欲上来了,但是第二天又被懒惰打败了。那就想办法激活自己的求知欲来。
《学会学习》非常强调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跟王阳明的“心上学”不一样。当年毛主席为了练习心上学之技,去戏台子、大街上读书。就是为了练习自己能够屏蔽掉外界的干扰的能力。但是这种方法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练习。孰优孰劣,就看自己怎么选择了。但是这本书里面很多方法还是跟王阳明如出一辙的,比如本田宗一郎的“随时准备就绪,永远保持清醒”,香奈儿的“对镜观察法”。
还是斋藤孝那句话“一旦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就会迅速强大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