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走,却忘了停留;我们一直奔跑,却无暇思考。
追逐金钱是人之常情。谁不想过上更好的生活?谁不想获取优质的资源?谁不想在购物时毫不犹豫地买下心爱的商品?金钱不是万能的,但物质的确能帮我们解决不少问题。
作为一名职场妈妈,我也是赚钱大军的一员。一方面扛着养家糊口的重担,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育儿的考验。我公婆常说,实在不行,我们把孩子带回老家养几年,你们多赚点钱。
多赚点钱干吗呢?经济学中,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当我一味选择赚钱,而把孩子扔回老家的时候,势必要付出亲子疏离的代价。如果以牺牲亲子关系为代价,那我宁愿不赚那么多钱。
我老公就是亲子疏离的典型。在他2、3岁的时候,公婆去往江苏打工,他和奶奶住在老家。开始公婆每月回来一次,每次回来,他都很亲热,临走时,公婆在前面走,他在后面追。年幼的他含着眼泪,哭着喊爸爸妈妈别离开。再后来,公婆回来的时间越来越少,他极度思念父母,却也无能为力。待公婆再回来时,他早已不知该如何跟父母亲热了,只是一直躲在门后,也不叫爸爸妈妈。虽然当时公婆给他吃的用的都是全县最好的,可直到现在,他和父母的感情都很淡薄,始终亲热不起来。
由于缺乏安全感,老公形成了“情感隔离”,有时别人碰他一下,他都觉得很反感。不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大多会缺乏安全感。奶奶虽然爱他,但毕竟父母的羁绊更有力量。大自然赋予每一位父母一种天赋,能够本能的感受到孩子的需求。而孩子呢,依恋父母似乎是天生的。当和父母在一起时,孩子是打开的,洋溢的,不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往往有一种自卑感。
在我6、7岁的时候,爸妈工作忙,常把我送去奶奶家。我那时候很自卑,每次分离也很悲痛。开始时,我会边哭,边跟在爸爸屁股后面跑。后来,爸爸怕我跟着他,借上厕所的名义偷偷溜掉。当我发现爸爸不在的时候,就会哇哇大哭,然后爬到奶奶家的箱子上,捧着爸爸年轻时的照片,边喊爸爸,边掉眼泪。与父母分开的日子是煎熬的,我每天掐着手指头,默数爸爸还有多久就会来接我。等到爸爸终于来了,我寸步不离的守着他。连他去厕所我也要跟着,生怕爸爸会不要我了。
那时候,我都6、7岁了,与父母分离时,还有非常强烈的抗拒感。何况是更小的孩子。叮叮去年冬天,没人帮忙照顾,只能让我婆婆带回去一个月。这一个月,因为牵挂我们,他病了一场,消瘦了不少。虽然每天我们都视频,等我再见他的时候,他似乎很害羞,不像之前那么开朗了。也没有热情地扑向我的怀抱,而是站在那儿,搓搓手,看着我,眼神飘忽。我上前一把抱住他,心里很难过。之后的日子,他就只要我和爸爸抱,离不开我们半步。从那以后,我下定决心,再也不会,把他留在老家了。
3岁以前是亲子依恋建立的最佳时期。孩子如果从小与父母分离,就很难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而依恋关系,会影响孩子与整个世界的关系。在孩子眼里,父母不要我,父母就是坏的,如果连至亲都是坏的,那么,整个世界都是坏的。于是,长大后会在与他人交往中出现问题。还有一种情况,父母不要我,我是不是不够好?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会有自卑感,说话做事小心翼翼,畏手畏脚。
你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孩子却自私自利,不知感恩;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孩子却离经叛道,与你感情淡薄。那么,这些钱赚的价值何在?作为一名老师,见过太多有钱人的孩子,因为父母疏于陪伴,而变得非常叛逆。有时我们聊天,他们会对我说,老师,如果可以,就不要那么多钱了,我想爸妈陪陪我。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对于职场妈妈,工作和育儿,都在抢占你的宝贵时间。看似冲突的两件事,大多数人只需找到一个平衡点,就能让你在栽树的同时,也能享受亲子的温暖。以下三点“平衡术”,供你参考:
第一,把孩子带在身边。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比起冷冰冰的简讯和电话,当面交流是有温度的,看得见,摸得着。一个拥抱,一个眼神,就能给孩子很大的鼓励。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给他买多少名牌,而是,妈妈,看着我,抱抱我。
第二,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每天上班前来一个亲子互动,下班后给宝宝洗澡,读绘本,把手机关掉,以一个积极饱满的心态,专注用心的和他唱歌,跳舞,游戏。你的眼里只有他。满怀欢喜的去陪伴这个麦琪的礼物吧!
第三,终身学习。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没有人生下来就知道怎样当父母。唯有不断学习和精进,才具备父母的资质和本领。你可以参加专门的课程,也可以看书,与其他宝妈交流。《P.E.T父母效能训练》,《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都是不错的育儿书。除了照顾好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以外,早教也一步步做起来。
其实,我也是第一次当妈妈,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也有做的不好的环节。但我一直在努力,做个好老师的同时,争取做个好妈妈。欢迎在职场和家庭中游走的你,和我一起分享交流。愿我们的孩子可以自然成长而非放任自流,保持好奇并成长为一个鲜活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