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象管
象牙制的笔管,亦指珍贵的毛笔。唐 罗隐《清溪江令公宅》:“蛮笺象管夜深时,曾赋陈宫第一诗。”宋 米芾《寄薛郎中绍彭》:“象管细轴映瑞锦,玉麟棐几铺云肪。”《水浒传》八一回:“燕青磨的墨浓,李师师递过紫毫象管。”
2.修毫
指毛笔。晋 葛洪《抱朴子•逸民》:“夫仕也者,欲以为名邪,则修毫可以泄愤懑,篇章可以寄姓字。”
3.宣笔
指安徽宣城所产的毛笔。宋 欧阳修《试笔•宣笔》:“宣笔初不可用,往时圣俞屡以为惠,寻复为人乞去。今得此甚可用,遂深藏之。”
4.宣毫
指宣城所产的毛笔。唐 王建《宫词》:“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牀。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酒失》:“﹝薛书记﹞醒来乃作《十离》诗献府主:‘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笺纸上撒花琼。都缘用久锋头尽,不得羲之手里擎。’”《剪灯余话•贾云华还魂记》:“﹝娉娉﹞徐入生室,取宣毫,写絶句一首于生练裙上,投笔而去。”
5.玄毫
毛笔。晋 葛洪《抱朴子•嘉遁》:“逍遥竹素,寄情玄毫,守常待终,斯亦足矣。”
6.羊毫
羊毛。亦指用羊毛作笔头的笔。唐 段公路《北户录•鸡毛笔》:“番禺诸郡如陇右,多以青羊毫为笔。”明 谢肇淛《五杂俎•物部四》:“﹝制笔用毛﹞要其纯正得宜,刚柔相济,终不及山中之兎,下此则羊毫耳。然羊毫柔而无锋,终非上乘。”
7.银管
指饰银的毛笔管或白色的笔管。南唐 韩定辞《答马彧》:“盛德好将银管述,丽词堪与雪儿歌。”。元 袁桷《薛涛笺》:“蜀王宫树雪初消,银管填青点点描。”清 周亮工《鲁参戎君宠》:“顾我空余银管在,纪君十度透重围。”
8.银毫
指毛笔。清 孔尚任《桃花扇•寄扇》:“挥洒银毫,旧句他知道。”
9.柔翰
指毛笔。西晋 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刘良 注:“柔翰,笔也。”唐 韦应物《过昭国里故第》:“柔翰全分意,芳巾尚染泽。”明 何景明《水营墅治田圃种树》:“汲古缀遗言,欣焉秉柔翰。”清 曹寅《雨中病起读诗馆诸公见寄》:“嗟哉把柔翰,我俗何时除?”
10.柔毫
亦作“柔豪”。指毛笔。宋 梁周翰《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庙碑铭序》:“采旧史以披文,但瞻陈迹;染柔毫而叙事,终玷清芬。”清 姚鼐《过程鱼门墓下作》:“忆挈柔豪就石渠,春风花药袭襟裾。”
11.玉管
毛笔的美称。隋 薛道衡《咏苔纸》:“今来承玉管,布字改银钩。”明 陈汝元《金莲记•湖赏》:“殷勤玉管传深意,顒望着霜红暗题。”《点绛唇•相思》:“挑银灯,拂锦牋,摘玉管,磨穿砚,写了俏姻缘。”清 蒋春霖《鹧鸪天》:“临玉管,试琼瓯,醒时题恨醉时休。”
12.玉兔毫
指毛笔。五代 齐己《寄黄晖处士》:“蒙氏艺传黄氏子,独闻相继得名高;锋鋩妙夺金鸡距,纤利精分玉兔毫。”元 张昱《辇下曲》:“星河骑士知唯马,惯识金牋玉兔毫。”
13.圆锋
《山堂肆考》:唐时,赶考举子将入场之际,嗜利者争卖“健毫”、“圆锋”名笔。其价高过平时十倍,“号定名笔”。
14.筠管
竹管。用以指毛笔。唐 韩偓《安贫》:“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唐 元稹《答胡灵之》:“题头筠管缦,教射角弓騂。”宋 邵雍《谢人惠笔》:“兔毫刚且健,筠管直而长。”明 袁宏道《舟叶逢周行可》:“通侯画地取,筠管亦何哉。”
15.紫毫
紫色兔毛。亦指用以制成的笔。唐 白居易《紫毫笔》:“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其余有与谁为伴侣?有吟砚紫毫笺数幅,壁上瑶琴几上书。”
16.中山毫
用中山兔毛所制的笔。常用为名笔的代称。唐 李白《殷十一赠栗冈砚》:“殷侯三玄士,赠我栗冈砚。洒染中山毫,光映吴门练。”王琦 注引 王羲之《笔经》:“诸郡毫,惟中山兔肥而毫长,可用练熟绢也。”宋 梅尧臣《依韵和石昌言学士求鼠须笔之什》:“江南飞鼠拔长尾,劲健颇胜中山毫。”元 郑光祖《倩女离魂》:“他拂素楮鹅溪玺,蘸中山玉兔毫。”
17.中书
毛笔的别称,“中书君”的省称。《剪灯余话•武平灵怪录》:“早拜中书事祖龙,江淹亲向梦中逢。”
18.中书君
笔。唐 韩愈《毛颖传》:毛颖者,中山人也。封管城子,累拜中书令,呼为“中书君”。“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后因以“中书君”为毛笔的别称。宋 苏轼《自笑》:“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
19.诸毛
笔的别名。唐 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又论诸毛功,劈水看蛟螭。”方崧卿 注:“上文诸毛,乃谓笔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