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和现实必然要进行一场正面交锋,才知道无知是多么的可怕。
刚刚大学毕业的我,觉得自己浑身是力量,满脑子都是知识,迫不及待的想要大展身手。当我来到这所位于清河县最边陲的小学时,当我遇到的孩子都像是脱缰的野马时,当我发现学校学到的知识一切都像是水中月镜中花的时候,我傻眼了。好像自己的激情完全就像是一块沉浸在水中的棉花。当初的意气奋发,当时的豪迈万丈,现实就像恶毒的后妈一样,狠狠地打击着我脆弱的心——难道我真是一个绣花枕头,真的不行吗?不,我不要,我要努力,我要改变。
我开始去听别的老师的课,一节一节地听,开始观察,开始反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不断地学习,我渐渐地开始“了解学清”,逐步转化了自己的角色。也正是在那时,我深深地发现,走出校门前学到的理论知识,不得不和现实的学校学情来一次正面交锋。如果停止学习,带给我们的直接恶果就是尴尬,拒绝成长的人,是不会有进步的。
现在傍身的“绝技”,不知啥时候就成了“假把式”。
日日月月年年岁岁,时间不停的转动着,我们也一天比一天老去。这个过程,我们叫做长大变老。只有学到心得,才能叫成长。停止学习,就等于拒绝成长。只有不断地奔跑向前向前,才有可能进步一点点。看上去十分努力,到头来也只不过进步一二。因此面对成长,我们要不停的学习。
谁也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谁也不知道我们正在当下流行的东西什么时候就会成为过去,谁也不知道自己拥有的技能什么时候就变成“江湖绝技”再也用不到。就像微信一样, 10年前还是一个陌生的东西,如今却铺天盖地地充斥着我们身边的每个角落。视频通话取代了手机的语音包,在线扫码支付让我们出行不带钱包,甚至买衣服交电费订外卖……
这也没用那也没用,不试怎么知道到底有没有用?
也许会有一些有教龄的老师会说,我用这种方法很多年了。我教学出来的学生成绩很好,我也到了岁数,马上就要退休了,我不需要评职称了……如果不想学习的话,肯定会找一大堆的理由。总觉得用多媒体就是花哨,总认为死记硬背就是王道。可是,对于新事物的出现,你不去试试,怎么会知道到底有没有用呢?
第一次给同事们宣传互加美丽乡村课程的时候,只有几个年轻的老师愿意去尝试,其他老师都抱着拒绝的态度,这也没用那也没用,我到处碰壁。然而今年当第一批老师在网络课程取得小有成就的时候,在孩子们美丽的作品得到表扬的时候,其他的老师都纷纷加入到美丽乡村的课程。从最开始的夏加儿美术到现在的韵律舞蹈,生命教育,彩虹花阅读和外教英语等所有课程一并开足,越来越多的老师体会到网络课程的重要性,方便快捷的实用性,以及带领孩子们探索外部世界的趣味性。
有个同事五十多岁了,依旧做的风生水起。多次获得优秀打卡,而且还被暖场的老师选中做展示。最开始,他啥也不会,就连怎么播放直播课都找不到,如何打卡,修改昵称等问题都是我手把手的教来,只是学了一遍店做得顺心顺手,真是棒极了。想到河南的王莉莉老师,一篇《五十岁再出发》的文章,曾激励起一群心有所向的人们,如今再看,我们的老师也在互联网教育的趋势下,展露头角。
没有营养的小视频如狂风暴雨席卷而去,竟然没有记住什么?
现在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对手机十分沉迷,大部分都是选择观看一些小视频直播。这种视频后台都会根据浏览记录,提供更多类似的节目,越看越上瘾,不经意间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当你合上手机的时候,好像什么也没记住,刚才都看了啥?
无论是何等修为,绝对是需要不停的学习以帮助自己的成长。
不知不觉中,网络课程的课程也接近尾声。开始学习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参加网络培训活动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能够不断提高教育理论和学术水平,增强知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适应新时期教师培训和教研的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比如:参加线上网络研修、实地参加现场教研培训、与同事组成小组,结伴学习、与学校领导沟通研修进程等进行监督和维护。因此我始终怀抱着“学做有教育艺术和理念的新型教师”的思想为主题,给自己定下了五点学习要求:
1、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主动参加网络技术培训,积极上传下载,与高端对话。把握机会参加外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2、向同行教师们学习,争取多听课,取众人之长,弥补自己学科知识的不足。
3、每周参加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加强口语、粉笔字、普通话等的训练。
4、主动参与读书活动,利用好图书馆,做个读好书好读书的有情怀的教师。
5、坚持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修。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时光不负有心人。
学无止境,学习并没有结束。还有更多的新知识需要我去了解、去掌握,如果满足于现状、停滞不前,就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我相信,山没有人高,路没有脚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