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曾经问过我的一个问题:“妈妈,我为什么学习呢?”当时,我并没有将问题反问他(一般情况下我是会先听他的意见,然后与其探讨),而是直接给了他这个问题的答案:学习就是学习,什么都不为。不为考试,不为将来,不为能力,不为挣钱……学习,“纯粹”只是学习。之所以那么快回答出来,是因为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
而就在刚才,我反问了他这个问题,“你为什么学习?”他说:“因为好玩儿啊。我喜欢学习。”
我并没有告诉他“纯粹”这个词,“纯粹”这个答案太抽象,也许并不适合一个九岁的孩子;“纯粹”也不是您想要的答案,因为解决不了您面临的问题。我写它,因为它是我想要做到的,是我想要追求的。同时,我希望我的孩子在他还不太了解这个功利的世界时,能养成一种“纯粹”的思维习惯,哪怕这种思维习惯将来可能会让他吃一些亏。
那么,怎么去理解“纯粹”这个词呢?字典里的解释是“不掺杂别的成分”。放在我这篇文章里,“纯粹”就是:做一件事情,便以一种没有杂质的初心去做;对待一个人,便以一种无所求的态度去开始。
例如,读一本书。现在全民倡导读书,因为读书“有用”,所以我们读书。因而,我们会要求这本书:或有名,或获奖,或内容丰富,或文笔优美,或提供可用方法论,或提升写作能力……而不能去“纯粹”地读一本书。其实,我们为什么不“读书就是读书,什么都不为”呢?因为“什么都得不到”,便浪费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的吗?只要不是黄赌毒,为什么就不能因为“想看”就去看呢?若非要追求“有所得”,我们来看看,您若以一颗“纯粹”的初心去读一本书,可以得到什么呢?您读后会想,第一, “写的什么嘛,以后写东西不能这样写!”第二,“什么狗屁观点,完全不同意!”我们在纯粹中,更好的“思辨”,在思辨中,追寻进步,这不仍然是一种“所得”吗?若你非要刚开始便带着一颗“功利”之心,那么,最终,您便真的“无所得”。
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场”,我解释不了关于“场”的问题,但是,我知道,“场”使我们互相吸引或排斥。我喜欢你,便以“纯粹”之心待你,并不因为你是谁,只因为你是你,这便是我认为的“纯粹”。我们以“纯粹”换来一颗真心,而这颗真心,也能带给你很多现实的帮助与快乐。这些帮助,你若一开始便因为“可以得到这些”而与之交往,那么我敢保证,你什么都得不到,最后,孤家寡人一个。这世上,没有傻子,你以为你的智商可以利用别人吗?错!只是你误解了别人的善良与教养。你要帮助一个人,便“纯粹”地去帮助,不要因为“他未来可以帮助你”才去帮。你若喜欢一个人,就“纯粹”地区去喜欢,甚至去宠爱,不要因为“换不回他的喜欢”而止步。你要讨厌一个人,就“纯粹”地去讨厌,不要因为“讨厌了他对我不利怎么办”而去阿谀奉承。他,不是谁,于我,谁都一样,只看我们之间的“场”。
在这个功利的世界中,我不断尝试着自己引导自己,去追求一种纯粹的状态。在这样的引导下,我发现:
“纯粹”让我专注。面对我们的工作,我只有一个初心:好好干活,做到极致。不为领导赞赏,不为得到夸奖,不为升职加薪,只因为,这是我的工作,我应当尽责尽职,这是我的职业道德。于是,我们便纯粹的为了把工作做到极致而工作,而其他的所有,其实最终将会“顺带而来”。
“纯粹”让我勇敢。我发现自己不那么焦虑了。面对孩子,就“纯粹”地陪伴他的成长,不为将来,不畏将来,纯粹地享受这个共同成长的过程,原本“不为所得”的付出,就不会因为“无所得”而焦虑或者垂头丧气,整个的生活,反而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而孩子现在,在平和之中也立下了他的志向,这不就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吗?
“纯粹”让我洒脱。所谓“洒脱”,便是一种“放下”。若没有功利之心,便可轻松地放下,然而,若初心带有功利,“无所得”时,又怎能做到轻易放下?对事如此,对人,亦如此。
不为所得,便不畏所失,敢说敢当,一颗纯粹之心,一个纯粹之人,轻松而洒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