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经
(自编)
古诗鉴赏经,手法数不清。
意象拈来处,组合成意境。
譬如描幅画,融入其感情。
或者实与虚,你我互补中。
常常用典故,含义更丰盈。
炼字圣手多,颔颈对仗工。
起承与转合,景景情郁终。
景情景情矣,画结易动容。
赤橙黄绿紫,动中可寓静。
形声巧喻乐,乐能将悲烘。
若要难为易,注释需注重。
知人又论世,具体分析最管用!
安徽卷2015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3)未缺:指月圆。(4)列宿:众星。
8.这首诗签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上海卷2015年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1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答案:
14.(1分)津亭
15.(3分)D【A、单从试卷提供的材料看,很难断定诗歌有用典;即使对第2句作出注释,也不好说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从全诗看,应该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的写法。B、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C、两联对仗并不工整】
16.(4分)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山东卷2015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14.(1)①“湿”字,描写出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惘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①化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事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于诗歌鉴赏是一个大法,但也不是绝对的。或者说,只知道用此方法,也是永远不够的,有时候是会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是无法得到,也得不到正确答案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魂(致敬伟人毛泽东,他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由此可见,其他问题的处理,其他文体的阅读,也是要记住这个方法的。可看江苏卷(2016)辛弃疾 《八声甘州》
注重注释
注释之作用不可小觑,虽然它的字往往比较少,特别是考卷上的注释。卷面巴掌大,那可是寸土寸金的地方呀!出题大人怎么会轻易使用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