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国命纵横》笔记13
《第三章 西出铩羽》笔记1
一、新人新谋弃霸统
1.犀首方略,犹不能断
上卿犀首郑重上书,提出了完成秦国霸业的具体方略——立即称王,一年内攻取三川,三年内吞灭三晋,五年内统一中原,十年内廓平四海。
嬴驷本心很是赞赏犀首方略横扫山东六国的大气魄,如果成功了,他就是成就千古大业的一代英主了。
可是仔细揣摩,总觉得有些虚处。反复思忖,嬴驷不能决断。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下诏太傅嬴虔、上大夫樗里疾、国尉司马错三人在三日之内,各自上书对犀首方略作出评判。
他之所以不召集朝会议决,是怕传到山东六国反而打草惊蛇。
2.嬴虔赞同,主动请战
太傅嬴虔第一个回复,上书很短,主张很明确:东出函谷关非今日提出,先君孝公已有此图谋;犀首所议,势在必行,无须自疑多议;然后是慷慨请战。
嬴驷读罢,不得要领,不禁叹息。公伯嬴虔颇具政事头脑,耿介固执,恩怨分明,任何时候说起与中原诸侯的仇恨,都是咬牙切齿;任何时候说出关作战,都踊跃万分,但是他不会想能不能打胜,更不会问打得是不是时候。
这是因为老秦部族长期奋战自保,长期挣扎图生存,数百年的闭锁奋争传统,使老秦臣工大多养成了褊狭激烈的个性——疏离于天下大势之外,耿耿于秦国苦难之中,但凡对外,人人莫不喊打。
公伯上书的路子大体是:先君图谋——国耻所在——热血沸腾——坚请一战。
嬴驷需要的是高屋建瓴洞悉天下的行动方略,从而决定秦国究竟该不该在这时候大打出手。
3.樗里疾反对,目光有限
第四日清晨卯时,上大夫樗里疾的书奏送到,嬴驷立即闭门展卷,看完后掩卷叹息。
樗里疾的上书,从三个方面否定了犀首的“称王东进,统一六国”的方略。清楚明白,切中要害,可以说,以他的眼光还是足以胜任治国大任的。
但是,他却没有提出秦国应该采取的大谋方略,让嬴驷总觉得空荡荡的。既不采纳犀首方略,又拿不出自己的方略,往前走还不是盲人瞎马?
嬴驷需要的是一套能够振作国人激励士气指引大道的兴国方略。譬如在孝公时期,商君提出的“变法强国,雪我国耻”,一直激励秦国朝野发奋了二十多年。
嬴驷觉得樗里疾久居郡县之职,缺乏对天下大势的鸟瞰洞察,不能求全责备于他。 而司马错毕竟是军人,纵是名将之后,又岂有筹划全局之才,因此对他也就不抱太高期望了。
4.司马错上书,出乎意外
傍晚时分,国尉司马错的上书到,嬴驷感到意外,一阵兴奋,挑灯夜读。
臣启君上:
犀首方略,倚重军争,看似远图,实为近谋。近谋者,必以当下国力为根基。秦国新军尚未扩充,以五万之众欲吞灭天下,难矣哉!秦国元气虽成,然不足以对抗六国之力。以臣确算,欲东出大战,非三十万精兵不能言胜。而扩充军力、训练士卒,非两年不能完成。另则,秦国目下之可耕良田,唯关中近百万亩,余皆山地广漠,无以提供数十万大军长期征战之军粮。故此,犀首之谋,近不可行。
秦国方略,可作两期:前三年预期,后十年动期。三年之内,韬晦猛进,暗拓国土,充实国力,整军经武,是为预期方略。三年之后,大举东出,远图可谋。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思寸功,无以成大业。愿君上冷静思之。
司马错的上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评判犀首方略。分析秦国实力,列举理由,得出结论,犀首之谋,近不可行。
第二部分,提出了秦国方略,可作两期:前三年预期,后十年动期。
整整一个时辰,嬴驷一动不动地反反琢磨,终于,霍然起身益:“备车出宫,国尉府!”
读后感悟:
人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或者是难以取舍的时候,可以听听周围的声音,听听他人的见解与分析,因为,很多时候,人人往会陷入了当局者迷的境地。
一个人的认知与眼界,往往会受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所处的工作职位影响,因此,当别人的见解与自己不同时,我们不能求全责备,要理解,换位思考。
不要轻易对一个人下定义,做判断,任何时候都不要低看了别人,更不要高估了自己。
如国君嬴驷,他知道自己想要的,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面对犀首方略的诱惑,面对秦国的未来,他没有专断独行,而是保持清醒,找三个值得信任的重臣评判,想吸取他们的意见,以取长补短。
不过,嬴驷以为司马错不过是个武将,没有谋划大局的能力,对他没有太高的期望,然而结果却是出乎意料。司马错上书的正是他所想要的。
因此,我们不能从事物的表面去看人看物,未深入了解或未揭晓答案之前,不要妄下定论。
欢迎点赞+关注,我是平原雪,喜欢分享读书笔记,在书籍吸取养分,聆听先人的教悔,愿你我的生活,过成一半书香,一半烟火的最美模样。
平原雪邀请你免费开通简书会员
如果你愿意坚持在简书深耕,可以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开通简书会员。
开通后简信我返贝,(仅限首次开通会员,月卡返180贝,季卡250贝,年季500贝),还可以简信我进简书写作群。
注:我旗下会员续费,记得简信我领取续费奖励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