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关键词――apperception统觉――引发出来的著名推论。
啥是apperception统觉?是指知觉内容和倾向,蕴含着人们已有的经验、知识、兴趣、态度,因而不再限于对事物个别属性的感知。本人的理解是,对某事物各种感性认知、知性认知、理性认知的融会贯通。
而赫尔巴特的apperception统觉理论的基本含义是,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阈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新刺激的地位。赫尔巴特指出,“apperception统觉,或内在的感觉,只有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才会发生。”所谓统觉的条件,主要是指兴趣。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指观念的积极活动状态,是一种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警觉状态,正因如此,兴趣赋予“apperception统觉”活动以主动性。他认为,当观念活动对事物的特性产生了兴趣这样一种活动时,意识阈上的观念就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因而更易唤起原有的观念,并争取到新的观念。
简言之,兴趣让意识阀保持经常打开的状态,便于让统觉融汇贯通,产生新的统觉。
谈到apperception统觉,康德是绕不过去的。统觉最初是由莱布尼茨定义的,指人对其自身及其心灵状态的认识。康德不同意莱布尼茨对统觉概念的理解,认为他混同了感觉与理智认识的根本区别。
康德指出:为了得到关于包括人的自我在内的任何特殊存在的知识,感觉与理智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康德把“apperception统觉”理解为一种纯粹理智的认识形式,认为它是“ 自我意识”的最高的统一功能,由它建立起“对象”的客观性。康德认为自我意识的绝对统一性是一切客观性的最高条件。因为,凡是不能统摄在自我意识统一性之下的东西都不能成为我们知识的对象,对象意识绝对地受自我意识统一性的制约。康德又把这种自我意识的统一性叫做apperception统觉的先验的统一。
统觉形成的过程,分解为三个动作:感性、知性、理性。所谓知性(德语verstand, 英语understanding),指对感性认知的表象进行初步加工的思维活动,它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相当于理解层面的思辨。
在康德看来,统觉的统一性既是分析的又是综合的,知性活动一手牵连着众多的感性认知,另一手各种知性彼此综合,形成理性的统觉。
赫尔巴特把康德定义的统觉,用兴趣来不断刺激它,就能让人的认知不断以旧带新、老树发嫩芽。
现在越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换个话题,聊聊女人的知性。
男女思维的差异在于,女性感受性强但容易弱化理性,男人理性稍强但感受性弱。女性假如取长补短,不仅感受性强,而且理性也强,这是可以做到的。途径就是,做个知性女人,即,不要把强势的感受性停留在感性阶段,而要发展成知性阶段。换句话说,做一个善于理解的女性,理解各种冲击变化、人情冷暖、自然更替等,就是知性女人。
知性,是女人的专利,因为知性首先需要有强大的感受性,这是前提,也是女人的先天优势。女人可以不必感性,而是知性。
比如:把喜爱音乐升华为理性粉丝而不是脑残粉,把关注外貌变身为打扮得体而不是整容控,把追求爱发展为自爱女神而不是交际女王……理性粉丝、打扮得体的自爱女神都是知性女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