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质老师在《奶蜜盐》中强调,要把孩子放到群体环境之中。
在群体环境中,孩子会在各方面都得到一种自然的学习。孩子之间的交往有它的规则,父母不能因为保护孩子而过度干涉。孩子与同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父母一定要多为孩子创造这样的群体环境。
正好看到两个装了人工耳蜗的孩子的不同经历可以进一步印证这个观点:
扎克大概在八个月的时候接受了他的听觉生日,开始听到了声音。后来,大概到了三四岁的时候,这个医生就观察扎克,发现扎克各种话都会说,就是跟其他的孩子几乎没有差别。他上的是普通的学校,上的是普通的班级,他跟正常的孩子一样学习,没有障碍,他甚至可以跟人开玩笑、可以干吗,活得非常健康。
另外一个孩子叫米歇尔,七个月的时候换上了人工耳蜗,也获得了听力。但是,再过了几年医生追踪过去看发现米歇尔去上了残疾人学校,而且在残疾人学校学语言也学的非常的缓慢,很多词汇都不会。这个大夫作为给他们俩人做手术的人,觉得怎么会这样?耳蜗没问题,大家都听到的是一样的东西,怎么可能智力发展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就到他们两个家庭里边去观察,就发现扎克的家庭在他获得了听力以后,他的妈妈和爸爸哥哥姐姐每天就在不断地跟她说话,他每天获得大量来自外部的信息。而这个米歇尔获得听力以后,没有人刻意的跟她多讲话,而且她之前是没有听力的。所以,她的语言就比别的小孩子要慢很多,这时候其他的孩子和老师又慢慢地忽略了她,她的语言接受能力变得越来越差。最后,虽然她具备着完备的听力,但她只能够去上残疾人的学校,这就是群体环境带给两个孩子的影响。
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截然不同的结果?去翻阅很多的资料,作者发现有两位科学家,一个叫贝蒂·哈特,一个叫托德·里斯利。这两个人早就做了相关的实验。他们监测了55个家庭,给这55个家庭装了很多的仪器和设备,征得他们的同意来记录他们跟孩子之间的互动。然后他们那个时候就已经得出了我们刚刚念过的那组数字上的差异,不同的家庭环境跟孩子所说的语言数量是最本质的区别,当然词汇遣词造句会不一样,但是更重要的是语言数量的差别。
这个差别能影响到什么呢?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商、影响到词汇量、孩子的语言处理速度、孩子的学习能力、成功的能力和潜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