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每天写1000字
半生缘过已惘然,当时只道是寻常

半生缘过已惘然,当时只道是寻常

作者: 秋Irene | 来源:发表于2017-01-09 12:30 被阅读0次

    “早就听过这么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或许,给我更大震撼的是再相逢时曼桢笑着说‘咦,世钧也来了!’曼桢问世钧'你幸福吗',世钧想了好多后回答'我只要你幸福'。这种痛快地迫不及待地看完一部长篇,眼泪在眼眶内打转的感觉,许久没有了。”

    这是一年前《半生缘》第一遍读完后写下的。

    我向来不知道怎么写一本小说的书评,因为这种虚构类的作品是有情节的,写出来难免有透露情节之嫌,所以写来也是更适合自己来日捧来回忆,而不是给他人看,因为会露怯,因为如果得不到共鸣便是无病呻吟。因此书籍从来没有推荐一说,凡是经典,无需推荐,凡是挚爱,不愿推荐,若是不懂,荐来何用

    可是当我时隔一年重读《半生缘》,我不这么想了。

    小说的意义在于,去蔽,在小说里读到自己,发现琐碎生活中忽视的情感。作者总是在讲故事,不负责给结论,所以感悟和结论全在读者自己。或许在年轻的三五年过后学着曼桢的语气说道“我们回不去了”,或许在疑惑地想着自己为何在父母面前控制不住情绪时想着“不知道怎么,一回到家里来,世钧就变成小孩子脾气了,把他磨练出来的一点涵养功夫完全抛开了”,此时便理解了自己曾经看过的一字一句。

    虚构类文学第一次读难免沉迷于情节,急切地渴望知道结局,不管好的或坏的,读完也总是沉迷于情节的发展,感叹于事情竟能如此结局。再读时,就像是听朋友聊八卦,虽然知道了结局,可是八卦的乐趣当然不在于一句总结,而是那些娓娓道来的“你知道吗”和“啧啧啧”。细细地看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情景的变换,每一次人物的纠结,一部小说的书评的意义也在这里,不怕情节透露,如果能让没看过的人有一丝熟悉感,如果能让看过的人觉得某一点对他也同样重要,那就够了。

    闻得很多人在初高中甚至小学读的这本小说,我想,不同时刻读来一定有不一样的感触。是半生缘过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惘然,还是只是女人总是一往情深的凄楚,还是曼璐不得已而步步深陷到后来骑虎难下再到最后的病倒期盼的同情和感叹。

    书中爱玲向我们展示着人性的复杂。世钧虽然随和但却软弱易妥协,曼桢虽然善解人意自立坚强,几近完美,但想来也有经历痛楚生离后的妥协,感性中永远坚挺的理性,那份太过倔强的固执和对姐姐从最初就有的不理解。看小说,不仅可以理解一群人到现实怎么也到不了的程度,而且可以把本就一次的人生过上数次

    文学塑造坏人都是讲她为什么坏坏在哪里,解释来解释去最后竟是让人愤愤而骂不出口。你若认识过去的我,便会理解现在的我。爱玲对曼璐的描绘总是毫不留情面而又处处替她找借口开脱。曼璐最初对妹妹倾尽全力地保护,在家里以长女的姿态照顾着老小,同时把自己从家人里撇得干干净净,唯恐自己玷污了这片净土。每每读到这些曼璐身上的温情之处,和曼璐母亲和妹妹对她的隔阂排斥,都觉得心酸,就像曼桢说的,曼璐的本质是好的,越是如此,越让人感慨,如果真的是坏到骨子里,也就可以毫不留情地骂她了。

    说着说着觉得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和曼璐有那么些相似之处,家中长女负责懂事,家人视之理所当然,然后生活就塑造了独特的性格和心理。然而小说和生活往往一样,没有彻头彻尾的坏人,他们的坏,我们的坏,甚至不能算是坏,是让人不能理解的地方,总是有它的缘由,若是了解了前后因果,就感觉愤愤而骂不出口,或许隐隐觉得惭愧,因为想着如果自己经历这一切,可能还不如他。

    就像种种不公平种种等级中的谄媚,自己一直愤世嫉俗看不惯,然而一次偶然的经历让我觉得如果我处于一个不得不与上级天天相处的境地,不情愿的话语是不是有一天也会成为习惯,是不是也会成为自己刚开始讨厌的样子呢,真是不好说。这也像贪官,哪一个贪官又是刚开始就心心念念地想要贪呢,当初的他们或许也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吧。所以脱离尘俗才那么可贵,两袖清风才如此难得。

    如此说来,《半生缘》可不仅仅是个悲剧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半生缘过已惘然,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th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