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走近我们,使我们得以认清自己的心灵创伤,使我们鼓起勇气超越创伤为我们设下的限制。孩子能映照出我们的成功与失败,让我们随时随地发现自己的“不觉醒”,从而促使我们学习与成长。要想学会觉醒的教养方法,就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建设同孩子关系的过程中学习。——摘录自(美)沙法丽·萨巴瑞《父母的觉醒》
早晨,躺在床上,翻开平台,来自河北的简友文末的一篇文字深深震撼了我,故事太令人遗憾了。文章题目叫《为什么有些父母自己平凡,却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凡?》
文末讲的这位朋友太叫人惋惜了,她一味地讨好和满足父母的意愿,活得始终没有自我,想要一直做乖乖女,又过不去内心那个关口,不能发泄情绪,最终以跳楼自杀为结局。
![](https://img.haomeiwen.com/i4963628/04f6eb44a3a68c14.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4963628/30fc1c31959ecb32.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4963628/e2b40c1275709b7f.png)
我真为这样的父母悲哀,说得严重点就是“心里没点数”,最后把自家孩子逼得跳楼了。当然最遗憾的,还是女孩子没有自我冲破困锁。
我当然也替这对老夫妻(还是高级人才)心痛,他们不仅要面对丧女之痛,还要面对全社会的指责与批评。可怜天下父母心,终于为“不觉醒”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简直是生命不可承受之痛。
在中国这样的几千年封建传统惯性下,我们有许多家庭都多少有这种“困锁”孩子行为的习惯。是整个环境都如此,也不是一两家才这样。
不独中国如此,美国也有这样的家庭啊!昨天看《父母的觉醒》,作者沙法丽博士举例一对母女,母亲安雅控制和“困锁”女儿杰西卡十几年。
14岁的杰西卡终于爆发,从一个听话乖巧的好女孩形象,一下变成撒谎、偷窃、夜游、吸烟等等,甚至粗鲁暴力,最后刀割自残身体。
做母亲的安雅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发脾气大吼大叫(老美不敢家暴的,会被警察叔叔请去喝茶,并剥夺监护人权利),甚至给女儿起绰号。
在无法改变糟糕的亲子关系下,安雅最后找到沙法丽博士求助。终于,在心理疏导等等干预下,妈妈安雅终于打开枷锁。从人性本质来说,她只不过是“重复地体验童年遗留下来的情感记忆”,女儿杰西卡帮妈妈唤醒了童年的创伤。
原来,安雅小时候一直被爸爸忽略冷漠对待。小小的安雅总以为表现得像妈妈那样貌美就会得到爸爸的爱护关注,结果就是疯狂锻炼身体并打扮得花枝招展,最终,老爸仍然还是冷漠以对。
有一次,小安雅做作业开小差,被爸爸惩罚跪了两个小时。从此,安雅更加压抑自己,掩盖愤怒的情绪,做父母眼中的“完美”小孩。
结果,长大结婚有了女儿的安雅,也用父母的方式对待女儿。哪能知道女儿不是和她儿时一样软弱,不敢去质疑和发泄。女儿一有机会,就尝试冲破枷锁。
女儿杰西卡越是叛逆,安雅越是独断专横,把女儿杰西卡当成了自己内心那个小小的“父母”。然而,安雅越是反攻这个“内心父母”,结果自然只会越来越糟糕,因为她选错了“作战”对象。
在沙法丽博士帮助下,安雅终于认清了自己内心那个弱小的无助的不敢挑战权威的小孩。并开始感激女儿帮助自己认清自我,并觉察到女孩是个尽责的女儿,女儿杰西卡忠实地反映了自己隐藏多年的过去。
“通过自己的反社会化表现,杰西卡为母亲打开了一道门,使得安雅终于把心中隐藏多年的隐痛袒露了出来”。
安雅扪心自问,像杰西卡这种用尖叫等方式发泄和表达情绪,自己当初绝对做不到。女儿这些行为简直就是当初那个“小安雅”的指路明灯。
所以,倘若文中这个独生女,能够不要憋着自己,不要那么顾及那两个所谓“高级人才”父母的感受,能够叛逆一下,她就不会自寻短见啊!
在中国这个普遍被“困锁”的家庭社会,我倒是乐于见到孩子们叛逆表达,我很鼓励孩子们在找不到突破口时候,何妨勇敢地叛逆和“坏”一下。
不要所谓被权威和专家所恐吓住,亲爱的孩子,“坏”一下没什么,并不会犯下对你人生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越是叛逆,越是说明有问题和矛盾待解决,越是说明有冲破困锁的可能,也许,突破就在此一举。
一个孩子,如果不去向外叛逆,找到情感突破口和情绪的发泄点,那么,她(他)就会向内发泄。轻则自残抑郁,重则自杀身亡。网友文末举例自己这位独生女的朋友,就是典型的向内发泄,从而导致自杀身亡的悲剧。
愿中国的孩子们,英勇而“善战”,不畏强权威胁恫吓,勇敢表达观点和情绪,勇敢做一个独立的小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