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开篇讲“学”,将这句放在首位,肯定是有原因的,生而知之的人应该没有,学而知之,才是唯一途径,学为行之始,学习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会显得过分。
一、六艺之学
学好学坏都是学习,所以学什么必然有着严格的要求,孔子时期的学生学习“六艺”,它是周朝官学的课程,即六种技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礼,就是礼仪,就像现在的规章制度,用来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以达到修身、敬上、尊祖的目的,所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乐,泛指视听娱乐,不过更多是的在大型仪式上表演的舞蹈,演奏的音乐等,对礼的应用,起到了必不可少的辅助作用,对人的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孔子追求“礼乐制度”,大概就是想通过引导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言行,从而锻炼出能真正承担起社会义务的人。
射是射箭,御是驾车,书是书法,数是数学。由此可见,既有形而上的理论教育,又有形而下的技能培养,既动手,又动脑,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二、切磋琢磨
既要学,又要“习”,就是要按时、及时地复习,巩固提高。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总要求我们睡觉前,把一天学习的知识,像过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几遍,手艺行当里常说“熟能生巧”,都是在讲“复习”的事。
胡适博士胡适先生曾讲过自己的学习方法,晚上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以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以此巩固提升;写出《五人墓碑记》的张溥,给自己的书房命名曰“七录斋”,原因是张溥读完书后,就把书烧掉,自己重抄一遍,然后再烧掉、再抄,如此反复七遍。
最近网上流传着很多像“面条哥”这样的人,他们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走红网络,这些技能也都是在不断打磨锤炼之后才具备的,而所谓的“道”,则更在“技”之后。
学习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输入进去,也不一定会成为自己的,还需要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复习就起到了这种作用。
三、经世致用
也有人解释“习”为演习,“时”为当世,连起来意思就是: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对时事有用,即古人所说的经世致用,这里孔子给学习定了一个方向。
儒家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家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释家是处理人与自己的关系。孔子很仰慕老子,也批评了学习稼蔷的樊迟,但他没有学习老子归隐,也没有否定农业。
孔子问礼于老子孔子想把学生培养一个合格的“士”,要从政、要入世,他自己也是这样执着追求的,即使被人嘲笑,甚至也认为自己像“丧家之犬”,但依然没改初衷。
孔子不是文学家,他也不提倡自己的学生成为文人、诗人,文学科的子夏、子游其实是经学的代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儒家经典,大多是子夏及其学生传承下来的。
阳明先生后来回忆自己的一生,后悔自己早年流连词章,浪费太多时间和精力。所以现在我们认为古人写写诗文,就很伟大,其实是把古人看小了,如果你当面称苏轼为伟大的词人,吴道子为伟大的画家,他们肯定会认为你在嘲讽他们无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直都是古人的秉持。欧阳修天圣五年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因为主持科举考试的是西昆体代表杨亿等人,他们对词韵形式要求很高,对立意文风却不甚看重。落榜后欧阳修发奋学习西昆体,三年后一举高中,后来主持科举一改当时文风。
知识是水,考试是瓶子,知识是无形而可任意成型的,瓶子的型制却固定不变。即使是僵硬的应试教育,依然可以学到有用的知识,取得理想的成绩,成为有用的人。多少人批评应试教育的人,只不过是为了标榜自己,或者给自己学习不好而寻找的借口呢?
应试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