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自我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自我

作者: 陆之赧 | 来源:发表于2020-06-12 13:47 被阅读0次

    怎么正确认识并坚持你自己?

    在关系中,自我的力量是“我”的事,自我的疆界取决于“你”。

    精神胚胎的发育,需要以“感觉”为养料。

    l  衡量自我的五个维度

    ① 自我的稳定性与灵活度

    人格理论有两种,一种是经验性总结,另一种是统计学研究结果。前者就如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也就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论,后者有大五理论。

    自我的五个维度,是武志红老师看人时的一个模型。这五个维度分别是:自我的稳定性、自我的灵活度、自我的疆界、自我的力量和自我的组织力。

    自我的稳定性,是一个考量相对成熟的维度,它像是在描绘一个人自我的外壳,你可以问问自己,你的自我如果是一个容器,这个容器的外壳,是什么质地的,是有弹性的皮肤,还是破网兜,还是树皮、钢板、石头与墙?

    自我,发生在关系中,这五个维度是在考量关系中的“我”或“你”,例如自我稳定性,是一个人在关系中守住自我的因素,自我灵活度,则是一个人在关系中感知对方的因素。

    我们所熟知的人格(即自我)理论,多是理论家的个性化构建,譬如最为人知的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一个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部分组成,而人格发展过程,分五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大五理论,则是通过对描述人格的词汇的统计分析,而提出的。研究者通过复杂的统计分析,找出了人格的五个特质,这五个特质,组合在一起,对人格有完整的解释力,而每个特质,在统计学上又有最大的独立性,即不同特质的相互掺杂性是最低的。这五个特质分别是:

    外倾性,即外向和内向;

    神经质,即情绪稳定性;

    开放性,富于想象与变化,还是务实与墨守成规;

    宜人性,热心信任,还是无情多疑;

    尽责性,有序、谨慎细心、自律,还是无序、粗心大意与意志薄弱。

    从统计学上看,或者说按照科学标准,这是一个最好的理论模型。

    ② 自我的疆界和力量

    自我的疆界,说的是一个人的自我能伸展的空间。自我的疆界,和掌控感有很大关系。如果你感觉到,到了外部世界后,你失去了掌控感,那你就会缩小疆界。自我疆界的根本,是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敌意感知,自我疆界太小的时候,就意味着,你觉得外部世界是不友好的。

    自我力量的大小,似乎是一个难以改变的因素。在关系中,自我的力量是“我”的事,而自我的疆界,则取决于对“你”也就是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如果我们想帮助孩子拥有一个宽广的自我疆界,那就可以从和孩子建立起良好亲密的关系做起,因为,父母就是孩子最初的“你”是孩子面对的最初的外部世界。

    ③ 自我的组织力

    自我组织力就是,当一个人的自我在高压下感觉要散架的时候,或者被击溃而瓦解的时候,能不能重新地组织起来。

    在高压下,低自我组织力的人,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花剌子模国王信使”的局面,也就是只接受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不想看不利信息,以此来维护自恋,强调“我还好”“我还行”。相反,高自我组织力的人,会在危机中,仍然做到尊重事实本身,于是能洞见到一些机会,将危机变成机遇。

    不要和人性较劲,对于自我组织力差的人,多鼓励,少批评,适当的时候要懂得自保,避免被“花剌子模国王”拿去“喂老虎”。

    l  心理大家们的关于自我的理论

    ① 本我、超我和自我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超我和自我这三部分组成。

    本我就是本能,奉行享乐原则。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中只有本我,那这个人就会不顾一切地寻求各种欲望的满足。

    超我也就是道德,奉行道德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父亲形象和社会文化规范的内化,这一点也可以延伸为,超我是抚养者形象和社会文化规范的内化。

    本我和超我有直接冲突,自我在它们之间做协调,奉行现实原则。也就是环境允许一个人做什么,这个人就做什么。这里说的自我,类似于网球教练提摩西·加尔韦提出的“自我1”也就是意识和头脑层面的自我。

    本我,和自我期待有关系,而超我,则体现了权威的期待。

    ② 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三大流派分别是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认知行为,罗杰斯和马斯洛是人本主义流派的两位大师级人物,罗杰斯提倡“成为你自己”而马斯洛提倡自我实现。

    罗杰斯认为,自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体验与思维,是实体与镜像。思维因为可以形成文字,可以有逻辑,所以被人类重视,但要了解一个人,你必须碰触到他的体验。

    现象场是罗杰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就是一个人的重大体验与它发生时的时空的综合。

    美国一个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两个人,如果深入了解了彼此的现象场,再四目相对四分钟,都可以爱上彼此。如果你想了解谁,可以好好地去了解他的现象场,碰触他的深刻体验。

    ③ 让你的本能喷涌而出

    抱持性环境:当你做好时,认可你;当你受挫时,支持你。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咨询师对来访者,领导对下属,都可以去提供抱持性环境。

    足够好的妈妈(Good enough mother):对立面是“匮乏的坏妈妈”和“完美妈妈”,它的准确翻译应为“刚刚好的妈妈”或“60分妈妈”。

    抱持性环境和“足够好的妈妈”都是英国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提出的,他建议该这样养育孩子: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以滋养出这种感觉—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温尼科特将人的自我视为一个能量球,能量球可以是伸展的,也可以是萎缩的,可以是彩色的,也可以是灰白的。你可以问问自己,你是一个什么样的能量球。

    ④ 进入别人的现象场

    观察他人,然后试着变成他那个样子,从而进入他人的现象场,也可以直接称为“成为某某”。譬如,如果你想了解你的父亲,那这个练习就叫“成为你的父亲”,如果你想了解你的母亲,那就叫“成为你的母亲”,如果你想了解你的妻子,就叫“成为你的妻子”,等等。

    可能你以为你已经很了解某个人了,但进入他的现象场后,你会迅速体验到一些极为深刻的、你从来没想过的东西。

    当然也有些人,本能地非常拒绝做这个练习,他们有他们的道理,这种时候也别勉强。体验如深渊,我们之所以容易活在头脑中,是因为这样安全好掌控。每个人的体验深处,都有自己不愿碰触的东西。所以,做这些练习时,别硬做,如果你非常抗拒,或者惧怕,那就不要做。

    l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① 口欲期:吃货的源起

    弗洛伊德认为,人天生有性本能,而快感中心的不同,导致了一个人的人格发展,也即性心理发展,有五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器。

    口欲期的阶段,是一岁前,这期间婴儿的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吃东西和用嘴感知事物,都会给婴儿带来快感。

    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有两个心理现象——固着和退行。当在某一阶段得到过度满足或严重匮乏,都会导致一个人的心理固着在这一阶段。退行是指当一个人在高级阶段发展受挫后,会退行到低级阶段,为的是寻求低级阶段曾经获得的满足。

    作为最早期的心理发展阶段,口欲的固着和退行,是最容易发生。

    ② 肛欲期:金钱态度之源

    肛欲期,是性心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快感中心从口欲期的口腔部位,转移至肛门部位。

    大便,是每个人的第一个创造物,我们如何对待这个创造物,会严重影响甚至决定,我们以后如何对待自己的其他名种创造物。

    除了创造物,大便也是人的第一个可以完全由自己控制的东西,学会控制会带给孩子巨大的掌控感。

    幼儿如何对待自己的大便,自然是父母等抚养者决定的。这时候,最好不要太严格地训练孩子,要让孩子形成自律自制。

    ③ 心理罪:俄狄浦斯期

    3-6岁期间,孩子会进入性心理发展的第三阶段的性器期,也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期。

    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在性器期,心理上会对同性父母产生攻击欲。简单来说,就是孩子想占有父母中异性的一方,而对同性一方产生嫉妒和竞争。

    这一阶段的心理非常复杂,弗洛伊德认为的解决方式是认同,孩子明白他们不能攻击同性父母,于是转而认同他们,因此形成这种心理:我可以成为同性父母的样子,长大了去找和异性父母像的异性。

    俄狄浦斯期是在锻炼竞争性,父母不要总是赢自己的孩子,可以适当地输给他们,把竞争变成好玩的游戏,让孩子的竞争性得以良好发展。

    ④ 潜伏期和生殖期

    潜伏期,是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的第四个阶段,时间是6-12岁期间,人对异性的强烈欲望像突然间没了一样,反而表现得对同性更有兴趣。

    潜伏期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和同性合作的能力,为未来在社会上立足做好准备。

    生殖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青春期,是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的第五个阶段,时间是12-20岁期间,青少年在体型上逐渐接近成年人,能量无穷,需要被妥善对待。

    在抱持性环境下长大的青少年能更好地度过青春期,能展现自己的力量,也能懂得尊重别人,简单来说就是,能竞争也能合作。

    l  成为你自己

    ①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驱使着人们做事的,有两种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以内部动机为主的人,使用的是内部评价体系;以外部动机为主的人,使用的是外部评价体系。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更在乎的是内在感觉;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更在乎的是评价、认可、数据和金钱等。

    使用外部评价体系时,谁控制着评价标准,谁就控制着你。

    ② 哺育你的精神胚胎

    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认为,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一个精神胚胎,精神胚胎发育的养料是感觉。并且,精神胚胎会自动指引一个人去做事情,所以孩子们的自发行为,都有深意。

    什么是感觉?无非是三类:

    第一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本体感觉。

    所谓本体感觉就是一些运动器官,比如肌腱关节等,在运动或者静止状态下给你的感觉。简单地说,当我们闭上眼睛依然可以精准地摸到鼻子、摸到耳朵甚至可以手拿杯子喝水,这就是本体感觉的作用。

    第二类:第六感,是指超出五官感知的能力,心理学中常常把第六感和直觉并列在一起。

    第三类:第七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对相互连接的世界的感知力,比如银行家看到数字思考怎么样优化金融交易,创业者看到一个现象,就想到商业解决方案等,这些对连接的想象力、判断力和控制力,都是第七感;另一种解释是说,第七感就是对时间的灵敏感觉,人的意识拥有基于过去的记忆,来模拟未来、分析未来的功能。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是这么定义的:感觉,就是“我”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

    如果父母强加自己的意志在孩子身上,否定孩子的感觉,就是破坏了孩子的感觉,也破坏了孩子和事物直接建立关系的能力。

    ③ 真自我和假自我

    真自我,是一个人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假自我,是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温尼科特认为,真假自我,是从婴儿期就开始构建的。当抚养者愿意以婴儿为中心养育时,婴儿就会开始形成真自我;当抚养者要婴儿遵从抚养者的意志时,婴儿就会构建出假自我。

    如果一个人,彻底信任自己的感觉而活,那会进入一种天堂般的生命状态。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罗杰斯的“成为你自己”,温尼科特的“让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蒙特梭利的精神胚胎论等等,其实都有同一个意思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本身,就是根本性的力量,我们的所谓成长,就是把这个自我活出来而已。

    Ø  复盘

    如果说本我是“我”,而超我是“你”我们会看到,最初“我”的本能喷涌而出,都是需要权威的“你”的允许和滋养。

    而最初的权威,势必就是父母等抚养者。所以实际上,我们都是在关系中,才能“成为自己”。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武志红的心理学课|自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vg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