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慢慢地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甚至会在青春期的某一段时间把父母当做“敌人”一样防着、对立着。甚至已经长大成人之后,也总在心里的某个角落把别人想成是“敌人”。
我们称这种现象早期叫“假想敌”现象。
一个人在青春期经历“假想敌”对于孩子的好处是:
一、推动自立。
就是让孩子从与父母的共生关系中脱离,走向更大的与社会共生的关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自立也是一个健康的社会人的基本配置。
二、开始完成“人生课题”
人生有三个“人生课题”:即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
当孩子青春期出现“假想敌”现象的时候,我们需要看到,这是孩子长大的一个开端,接下来他就开始了以上两项工作,我们需要欣慰和支持,而非无知地一味打压和盲目抵制。
一个人在长大成人后还把别人当“敌人”,而不能认为是“伙伴”的原因是:
一、沉迷挫败。
即是在经历了挫败后的“固着”,他仍然在用“假想敌”的心理和行为投射着自己周围的他人以及他人的反应。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反向的依赖状态,仍然是一种没有长大。
二、逃避“课题”
基于第一个的没有长大,那么面对需要面对的人生课题的时候就会表现出逃避,本身我们成长中需要完成的行为任务是“社会和谐共生”,心理任务是“人人都是我的伙伴”,但是事实却是还在用对立、排斥的方式应对着这个世界。
徒增的焦虑感是在所难免。
结论一:善待孩子青春期的“假想敌”心理和行为!
结论二:觉察自己成人后的“假想敌”心理和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