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断魂枪》语言干净利落,具有地方特色,如果用某个类别来形容的话,那他的作品可以归类为京派小说,具有浓厚北京味的居住环境、风俗习惯和语言。短短四千多字,几乎一半篇幅是描写沙子龙徒弟王三胜和孙老头比武打斗的场面,通过有特色的对话和动感很强的动作描写,将王三胜爱显摆、好面子但又真材实料、厚道的北方汉子性格展现出来。
他和孙老头两者形象相比较,一个是年轻壮汉,一个是精瘦老头,还有两人较量场面的精彩描写,像电影画面般,将两个惟妙惟肖的人物展现在读者眼底。上世纪八十年代拍过与此同一时期的电影,其中有很多关于舞刀弄枪题材的作品,展现的人物也有如同《断魂枪》里沙子龙同样的心态,大江东流去,风光一去不复返,枪炮已经取代刀剑登上历史舞台。
沙子龙为何不再传他的武艺,连给别人做展示都不肯了?是时代变革,作为老一辈手艺人退回自己栖息地,不与时代同流吗?就像王国维对于时代变迁的态度?即使王三胜用言语来刺激他,他仍然无动于衷。中国人的哲学积极时以儒家思想入世,消极时用道家思想遁世,不过沙子龙并不是知识分子由儒入道的隐世,他看清现实,“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武术正在过渡阶段,此时必须淡出历史舞台,如果不淡出,只会给自己还有徒弟们带来“麻烦”,所以他把镖局改成客栈,是顺应历史潮流,是一种现实的做法,这样既能养家糊口,也给徒弟们立个样子,还能帮衬一下有时吃不上饭的徒弟。
可是王三胜、小顺们还得依赖武术来谋生,他们没有沙子龙这样清醒的头脑,他们是时代背景下的挣扎于底层的人小物。本文故事结构安排讲究,通过插叙、虚实结合等进行铺垫,在首尾呼应等多种运用手法中逐步展示人物性格命运,沙子龙的人物形象虽然没有正面烘托,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在故事的逐层开展中得到升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