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陌生人”

作者: 杨玄之 | 来源:发表于2014-06-03 16:13 被阅读357次

    此刻我在动车的一个隔间里,六个年轻人,都在专注地看着自己的手机或是笔记本电脑,全程互不搭话。沉默的空间里时而发出短信或刷新微博的声音,偶尔有人进行简短的手机通话。

    当技术使人们随时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或与真正愿意交流的“不在场者”进行便捷交流时,没人再对面前的陌生人感兴趣。这个现象背后有着复杂而有趣的因素,几乎可以成为一种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分析的经典模型。可称之为“高铁陌生人”问题。它的表现形式是技术进步带来的陌生人更加“陌生化”的现象。

    何以如此?对这一问题抽丝剥茧的探寻也许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启示。

    最简洁的回答,也是传统回答,可能是“陌生人之间交流的成本高,收益小”。高铁尤其如此,即便同一车厢,也可能人来人往,刚搭上话,也许还没预热完成对方就下车了。这个临时社会的流动性太大,陌生人像流星一样擦肩而过。这与传统绿皮火车旅途漫长,人员固定,交流方式单一的特征截然不同。

    在绿皮火车上,陌生人之间结成了一个临时小社会,对彼此交流有着某种微妙的契约式的认定。这个小社会有潜在的权力机制和身份认同,有演讲者有听众,甚至还有魅力型领袖(卡里斯玛),成员们在这个临时共同体中分享着对政治与社会生活的观念与情感。至少,“你有义务帮我打发这路上的漫漫时光。”

    在传统信息封闭,交流渠道单一,社会流动极小的时代,绿皮车几乎是获得独特信息,理解自身以外世界的唯一途径。它就像一个笨重、昂贵、注册门槛高的工业时代的微博,成员们到这里来付出了很高的成本,谁也不想一无所获,因此有潜在的交流动力。

    然而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这一切。

    在信息高度流通乃至严重过剩的微博时代,陌生人之间发生的事情是:

    第一,没什么可以分享的新鲜事,获得陌生知识的最佳方式是上网,而不是听陌生人说话。

    第二,陌生人之间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差异越来越小,而思想观念的差异越来越大。

    这两点共同强化了陌生人之间无话可说的状态。

    第三,即便你有兴趣了解眼前的陌生人,事实却是看他的微博(如果他有的话)比跟他搭话,问他干什么工作孩子多大了有效的多。人们在虚拟空间愈加敞开自身的同时,在真实空间愈加遮蔽自身。也许在不远的未来,陌生人打交道的方式是碰下手机,自动获取对方ID,然后各自研究对方微博,离开后再彼此留言。

    总结一下今天十多个小时动车场景:刚上车时六人,除两位女生认识外,其余都是陌生人。一个男人刚上车时试图搭话,没人接茬,于是他也沉默了。在其余时间里,不到十句的陌生人对话几乎都是找插座给手机或笔记本充电。在这个高铁陌生人时代,传统话痨会郁闷死。一个沉默而又喧嚣的时代到来了。

    2012.7.1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多多爸爸:在考虑写公共交通气氛的内容,借鉴一下思路。感谢。
      • 66c0fa1f4b3a:可以一进去就玩一个游戏,把手机和平板电脑放起来,谁先拿出来谁罚10块,最后一个拿的获得全部奖金~~
      • NARUTO_86:@杨玄之 呵呵,我们是故意在这跟文章作者唱反调啊
      • 杨玄之:@123护手霜 嗯,人总是很丰富的。希望到那时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验可以拿出来交流。
      • 杨玄之:@luobo_tang 我也是如此。曾经坐过四十多个小时的火车,一直埋头看书,没有和人说一句话。
      • 123护手霜:但我想,面对面交流仍然有其优越性。在过一段时期,等信息高度流通的新鲜感过去之后,面对面交谈会以某种形式回溯的。
      • NARUTO_86:其实,即便是长途车,我也不喜欢和周围人说话

      本文标题:“高铁陌生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wd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