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嵛山下界石镇新庄村北的山半腰上,有两块巨石间嵌着一块石匾,上面刻着“昆阳书院”。相传,明末清初,有一富户为让子孙投身仕途、光宗耀祖,广请有道之士,遍访名山风水,选此灵仙之地而建起这所专供子孙读书的学堂。
![](https://img.haomeiwen.com/i6776637/d456953481cc4b6e.jpg)
走进界石镇新庄村,举目向村北望去,眼前刚好遮住昆嵛山主峰泰礴顶的高山,就是虎豹山。“昆阳书院”作为虎豹山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了很多游客。
记者在现场看到,“昆阳书院”的石匾完好地安放于东西对峙的两块自然巨石之上,横匾下是人们进出书院的通道,匾上阳刻着“昆阳书院”四个大字。经过数百年的风吹雨淋,有的笔画已经模糊不清,但从历经岁月沧桑仅剩的巨石、石匾和残垣断壁四周那幽雅、恬静的环境来看,“昆阳书院”的确是读书的好去处。这里绿树掩映,青山环绕,有“青霭入看无”的诗情;有怪石嶙峋,潺潺泉水,鸟语花香的画意;有天造地设,让人悠然自得、心旷神怡的仙境。游于此间,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关于“昆阳书院”,清代文登籍举人赛珠留下一首《昆阳书屋铭》:矮矮书屋,其大如斗。不垩不黝,亦户亦牖。秋水龙吟,山松虎吼。盲左腐迁,缤纷左右。白仙贺鬼,揖让前后。醉或击剑,歌亦拊缶。何以勒铭,古文蝌蚪。据山下村里的老人讲,昆阳书院原来共有房子五间,西边有两间、东边为三间,但现只存房基座。还有人说,该书院培养出一大批有用之才,他们的祖辈曾在此读过书,当时,先生曾让学生们临摹一篇字帖,内容是:“‘昆阳书院’在城西,昆嵛山前右康熙。”题尾是“文登贡生黄霁芝讲学处”。这些字句出自何处,如何释义,暂无从考究。
除“昆阳书院”外,虎豹山之阳约4平方公里的山坡上还有十多个命名景点:
位于大虎伴庵北的七间楼是一处约50米的东西石硼坡,坡下40米凹槽,可供百十人避雨、歇凉,像一座长廊。中间宽阔部分,人们可在里面直立活动,与古时7间房宽长相仿,人称七间房。记者发现,七间房顶上还有一层可藏人的石层,因此又称七间楼。
在七间楼不远处,就能看到慈母石的身影。在当地,慈母石又称老婆石。相传,古时昆嵛山下一片汪洋,有母子俩避难于此,就住在七间楼。这年科举开考,儿赶考完该回家的日子到了,可人信皆无,母亲天天到山顶张望,盼儿归来,最后母亲竟成了石人。
始皇拴马石,是在天然巨石上形成的通洞,形同“古拦马吊”。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为寻找长生不老药,曾两次来到昆嵛山,相传在这里留下拴马石。
老牛洞则是一处巨大的山洞,里边还有炕、灶台,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头牛钻进此洞,不见了踪影,后来牛从山的那边又钻了出来,奇洞因而得名“老牛洞”。
天井,是石上之井,立于高山之巅,长年存水而不干涸。相传若遇久旱无雨之年,当地的老百姓就将天井中的无根水淘干,以此感动上帝,上苍就会降甘霖,普度众生。
三道瀑,昆嵛山雨季有许多飞瀑、泻流,或人造、或天成,这其中虎豹山的三道瀑最为独特,凹字形石体山坡,把东西两侧高山挽起,凹字内的斜坡上,由于长期经雨水冲刷、日晒、雪剐,石坡表面光如镜面。由于此处独特的地理特征,因此形成了少有的三道瀑布奇观。
燕窝盖,远观如一巨大燕窝倒挂,形似房盖,近看有许多山燕在里面筑巢,因此得名。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