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乃蕊 Mary
乔治亚大学博士全额奖学金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
美国高考SAT,TOEFL培训老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文/Tsuki
图/郭乃蕊
编辑/李文博
MG学长曾经采访过很多以学术岗位作为人生中转站的职场精英,也采访过至今仍坚守在学术岗位的优秀学者。国内高校的学术科研氛围对大学生群体来说并不陌生,但真正走上学术道路的寥寥无几。
今天的受访者郭乃蕊在求学路途中,一直坚定自己的选择,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了象牙塔的顶端,成功申请到了乔治亚大学博士。在美国就读博士期间,她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在就读两年后毅然选择放弃,开始了教书育人的工作。
向来成绩优异的她,从本科到博士一路读下来,收获颇丰,却发现自己与学术研究的缘分终究有限。然而,她并不慌张,将自己的英语和教育心理学背景相结合,迅速地找到了让自己大放异彩的领域。
现在的郭乃蕊,是深受学生们信赖的北美考试培训老师,是“左手持剑,右手拿花”的“狮姐玛丽”。
〡心无旁骛〡
一心求学的郭乃蕊在读书期间很少感到迷茫,父母都是教师的她早已有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做一名老师。这一决定也获得了家人的支持,大有“你读到什么时候,家里就供到什么时候”之意。在这种精神支持下,郭乃蕊的大学生活并不像很多同龄人那样焦虑,忙着去考各式各样不知能不能派上用场的证件。
“因为我没有考虑过找工作等其他的选项,所以研究生刚入学就知道日后要申请博士,精力也没有分散去实习、找工作或考一些跟工作相关的证书。我差不多在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把实验、论文全部完成了。然后陆陆续续地准备语言考试、着手申请博士。”
成绩优异的她,拿到了美国乔治亚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并不断地充实着自己的学识,成长为越来越专业的研究者。
〡颠覆认知〡
当郭乃蕊被问及在美国求学时最大的感触时,她分享了自己在乔治亚大学儿童发展中心,作为主讲教师、从事幼儿心理学研究的经历。
乔治亚大学校园
美国的基础教育是K12(Kindergarten Through 12 Grade)教育体系,在此之前孩子还可以读一年Pre-Kindergarten,乔治亚大学的儿童发展中心就是为其心理学的研究项目专门设立的一年制Pre-Kindergarten。
“一个班有三名老师,我当时是Lead Teacher(主讲老师)。在我教授过程中,有一件事感触最深:有一个孩子想画一个‘杯子’,国内老师的普遍做法是拿一个杯子放在孩子面前,让孩子们照着实物来画,或者直接让孩子临摹杯子的图案。但是在这里,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当你把一个杯子的实物展现在孩子面前时,你就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杯子长什么样子应该由孩子自己来决定。老师的角色只能作为引导、给予孩子模具让他们把轮廓画出来;而不应该告诉孩子杯子长什么样,你照着画就可以了。”
乔治亚大学校园
除此之外,乃蕊还发现,在美国,来接孩子的都是爸爸妈妈,而在国内大多数都是爷爷奶奶;家长在见到孩子时,美国父母们都会蹲下来给孩子一个拥抱,然后以与孩子们平视的方式与他们对话,家长与孩子更像朋友的关系;而国内的家长,一般会抱起孩子与老师道别,与孩子沟通时更多把自己当作权威的角色,把孩子当作一个需要被教育的对象。
这些所有的细节都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这让她充分意识到了美国与中国幼儿教育的大相径庭,让她深刻地反思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以什么样的角色与孩子相处,让她越来越关注教育的本质。
乔治亚大学足球队“超级碗”
〡柳暗花明〡
虽然郭乃蕊很喜欢心理学这门学科,也在教授孩子的过程中找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但是在漫长的学术道路上,她似乎慢慢地迷失了方向。在美国读博的第二年,她的人生规划遭遇了滑铁卢。
读博士的女生经常被社会冠上“第三类人”的名号,然而以前的郭乃蕊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纯粹是因为喜欢读书而选择读博士。在研究生时,我与身边读博士的师姐们相处非常融洽,从来没有认为‘女博士’是另类。反而在后来,当自己在美国读博士时,才开始体会‘女博士’的艰难。”
乔治亚大学校园
“当时身边有几位优秀的师姐基本上都是异地恋,有的还有孩子,她们在兼顾学业与家庭的工作中忙得焦头烂额——这是在美国学习的常态。如果一个女生在美国走上博士的学术道路,基本只有一条路:在你写论文的期间怀孕,等到你论文完成了,宝宝也出生了。”
郭乃蕊并不认同“女人到了一定年龄就必须生孩子”的荒诞逻辑,她指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之后的研究任务只会越来越重,更不知道要几年才能熬到头。
“从助理教授升到副教授大概需要七年的时间,而这段时间对于女性来说,几乎是没办法去完成生育大事的;如果这时候你刚从谈恋爱开始,然后再到结婚,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这些和科研都是有一定冲突的。”
摆在郭乃蕊面前的是看不见尽头的研究生涯,她也终于体会到了所谓“女博士”在普罗大众眼里的“另类”,这让她看清楚了自己的内心。除了结婚生子方面影响了郭乃蕊的决定,她也在后续的科研生活中发现,自己对于学术没有归属感。
她坦言,辍学的原因也是出于力不从心:“在国内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可以很快就把实验做完了、把论文写完。但是美国读博士时,我发现无论在数据分析还是论文写作方面,我都天资平平。 ”
“由衷而言,我并不认为自己在实验和数据研究上有很强的能力。我非常清楚自己内心的喜好与擅长的事情,对于我感兴趣的事情,付出100%的努力就可以做到满分;而对于我不擅长的事情,即使我付出200%的努力,也可能只能收获50%的成功。”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合意困难”,它是指你在某件事物所消耗的努力越多,你学得就越扎实。但并非所有的困难都能起到强化学习的效果:如果你为了弥补缺陷付出了额外的努力,而这些努力并不能强化你的所学,那么这些困难就是不合意的。
读到博二,决定放弃,不是每个人都能勇敢做出的决定。很多人会以“投入太多以致难以放弃”作为借口,为自己进行心血辩护,为了表明投入的一切时间和努力、受到的一切折磨以及年复一年的学习时合理的,中途放弃时是多么不值得……然而,学心理学的她,深知及时冷静的放手,好过挣扎纠结的坚持。
放弃,说明局势在你掌控之中,你想什么时候离开就能什么时候离开,你不需要成为自己的囚犯。放弃是最勇敢的抉择,因为放弃要求你必须直面失败。但是放弃后,你可以像一张白纸般重新来过。
〡热忱所在〡
放下自己留在高校任教的规划,选择回国就业,难免有些设想与现实的落差感。
但郭乃蕊却说:“与其说是落差,倒不如说,当你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你就很清楚自己要放弃的是什么,或者说自己即将要收获的是什么。我觉得更多是在做决定的时候要想好,要跟父母、导师沟通清楚。就我个人而言,回国时感受到的是由衷的快乐,有一种脱离苦海的感觉。”
回国后,郭乃蕊跟随着自己的专业背景,以及向往教学工作的那颗初心,投身到了教育培训行业。
提起教育培训的理念,郭乃蕊如数家珍,“教育培训公司,虽然做的教育,但性质是公司,顾客是上帝。和家长、学生打交道的分寸,比起公立学校,可能更见功力。而且要求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托福、GRE、SAT这些考试每年都在变化,未来也将继续变化下去,跟不上这些变化,就会被淘汰。连续三个月,每天都在备课,写PPT到零点,几乎是每个新入行的老师的写照。做培训行业,如果没有持续的热情,恐怕坚持不下去。但是你要是想着,来上课的学生都因为你的帮助走向世界,改变着世界,就会热血的觉得,这个世界也因为自己而有一点不一样。”
每年的5月5日,是美国高考SAT的日子,这一考试同时对社会人士开放。很多像郭乃蕊一样负责任的培训老师都亲自参加过多次考试。
郭乃蕊在自己的公众号“狮姐玛丽”上半深情半不正经地吐槽自己的这种“行径”:
“明明一把年纪,还在参加着这种极需要体力,需要专注力,需要脑力的事情;明明在这个行业已经算是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老人,还在不断的做小白,不断的给自己新挑战。图什么?可能是傻吧。”
有人说,老师,就像是一个手艺人,简单、专注。这个比喻挺好,不但有简单和专注,还有一群一起疯的逗比学生,真是再好不过了。
“如果你问老师们,教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所有老师都会说——学生。”
小编也从事过教师的职业,当听到郭乃蕊提出这个问题,异口同声地蹦出了“学生”两个字。学生的一句感谢、一句赞美、一个微笑,都是对老师辛勤付出的肯定,是激励老师不断付出的原动力。
这种真挚的情感、内心涌动的感动是世间无数利益、名誉、权利无法比拟的,这也是作为“教师”最大的魅力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