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地方,同样的专题,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再一次听关于博弈论的课程,与第一次的基础概念相比,这一次主要聚焦互动式决策,也就是人对人的决策。
互动式决策,有一个基本框架,从大到小依次是势、局、策。
所谓势,从宏观视角出发,关键要有前瞻性。当前,我们最大的宏观就是政治、经济、社会观念和科技发展。可以选择三种策略,一个是蓄势,不断的积累力量,这需要付出机会成本,往往不如意、比较弱小时,可以采取这种策略;另一个是造势,不断增强自己的影响力,特别是当前的网络空间特别方便造势,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还有一个是任势,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这需要强悍的能力作为支持。但,无论怎样,关键还是要看到大势,看清大势,才能有下一步动作。
所谓局,从微观角度出发,看清局面、把握局面,这需要洞察力。一要搞清楚谁是局中人、谁是局外人,知道博弈双方到底是谁。这一点看起很简单,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真的仅仅只是两个人吗,往往局外人成了局中人,局中人又成了局外人。二要搞清楚局中人的动机,争名还是夺利,占位还是为情,不同的动机决定了博弈的类型,零和、正和还是负和?三要把控变局、打破僵局、善于破局,该破的局要积极打破,不能破的局要斗而不破。在没有搞清楚之前,不要盲目入局,任意扩局,否则连自己怎么伤的都不知道。
所谓策,就是互动式的具体策略,在认清势、把住局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换位思考,最重要的是要有同理心。换位思考,并不是换角度思考。我们常说外行领导内行,外行与内行之间往往很难换位思考。内行因为自己知识、经验、技能的积累,看问题往往从客观出发,容易陷入我执的境地。但外行从主观出发加以评判,把内行的不能干,理解成不想干,还天天揣摩内行的忠诚度。要想真正换位思考,外行的领导要抛弃猜测心,内行的下级也要放弃执着心,这样才能和而不同。
认清了这三个方面,才能选择好合适的互动式策略。势均力敌之时,依托随机工具,采取随机策略;我强敌弱之时,要么穷寇莫追,要么一追到底;敌强我弱之时,尽量多点博弈,错位竞争。
另,这几日听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觉得这么多年书真的白读了,还经常以读书人标榜自己,其实真的没有读懂。比如,真的理解什么是局中人吗?什么是资源交换吗?什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吗?成年人读书,到底读有字书,还是无字书?终身学习,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没有一个简单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