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读书
《显微镜下的大明》—民间百姓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

《显微镜下的大明》—民间百姓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

作者: 江落鲸 | 来源:发表于2019-04-14 21:29 被阅读25次
《显微镜下的大明》—民间百姓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

01

对这本书的兴趣始于无意中看到马亲王发的关于徽州丝绢案的微博,当时就对这种底层人物题材很感兴趣,他说社会底层民众的想法往往会被历史所忽略,想想也是,我们现在回看历史,了解最多的就是那些帝王将相、文人学士、才子佳人,因为史书只会记住这些对历史进程有推动作用或被百姓津津乐道的人物,而那些老百姓,也不过是浩如烟海中的一个个小字眼,单拎出来起不到作用,组合起来也只是成了笔下‘民声鼎沸’之类的概括词。

但当我们以为的平凡无趣的小人物演绎出智慧的一面时,往往也就更加吸引人了,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我对历史固有的一些看法,一直以来,我只会盯着大人物看,对他们的趣闻津津乐道,却从来不会也没有注意过这些普通者,而恰恰是这种沉寂在历史中的细节,让人的探索欲更强了。

02

读《学霸必须死——徽州绢丝案始末》时,我真的是一度笑出声来,对这些人又惊又叹,一个不经意间发现的不平等的税收政策,竟真的让各个利益集团辩驳了近十年,真是叹为观止。

绢丝案始于一位闲着没事干的算术学霸,简单来说,就是这位学霸无意间算出自己所在的歙县多交了一笔税款,而这笔税原本是要和其它五个县合交的,但是以前负责的人动了手脚,以‘人丁丝绢’的税名将这笔税款全算在了歙县头上,而倒霉的歙县当了冤大头,独自交了两百多年的人丁丝绢税。

此刻的学霸爆发出了正义感和乡土情结,他整合了所有的相关证据,上告到了有关部门,这场看似简单的拉锯战就这样开始了。

于歙县官府和当地百姓来说,能少交税当然要争取少交,这样能减轻不少重担;于其它五县来说,这两百多年来不曾交过的税,现在却忽然要让他们来平分了,凭什么啊?

就这样,六个县分为两个阵地,歙县据理力争,五县不甘示弱,事情拖得越久,百姓也就越关注,古代的税收对百姓来说可是一件十分大的事。

于是六县全民联动,你一言我一语,各自拉拢乡绅坐镇,加上这个徽州府民风彪悍,百姓个个是辩论打官司的好手,于是诉纸满天飞,谁也不让谁。

过程中涉及到税收政策、税收种类,一府六县官员、当地百姓、乡绅乡宦以及朝廷官员,案件具体到每一笔银子如何分摊,每一封状书怎样撰写,还有官员的手段和职场态度,事关利益、官场潜规则等等,看似一桩小小的案件却涉及甚广,打起架来也是彪悍的不得了,十分有趣。

03

《婺源龙脉保卫战》更牛,整整耗了六十四年,这次是婺源县的学子士绅和灰户之间的斗争。

自古读书人最重视什么?当然是考试和前途了。

彼时每三年一次科举大考,婺源县作为科举大县,却在万历二十八年的秋闱上栽了跟头,这次的考试县里一个中举的都没有,可以说是全军覆没。

要知道考没考中也和本县的名声威望、官员的考核有关啊,所以这件事不仅学生失落,官府和百姓们也很着急。

这时有人提出婺源学子考不上是因为风水问题,并指出罪魁祸首就是那些采制石灰的工匠,这些灰户都快把山凿光了,龙脉被破坏了,学子们可不就考不上嘛。

于是官府出面,下制计策,保护龙脉。然而灰户禁得了一时,禁不了一世,在钱的诱惑下,一切规则形同虚设,灰户们钻漏洞,偷偷凿山。但最后还是抵不住县里乡宦大佬们的联合抵制,学子们的保龙大业成功了。

相比起绢丝案和祖庙风云来说,这个龙脉保卫战比较简单,给我的影响也不是很深。

04

看绢丝案时我还能为那场唇枪舌战笑出声,而看《谁动了我的祖庙》时我简直想锤死和尚法椿,这个和尚真是意志坚韧得不行,案件好几次都已经判定结果了,愣是能一次次找到起死回生的点,也是个牛人。

其实这个案件更加简单,罗氏一族为了祭拜祖先,在祖坟周围建了一座寺庙,以诵经香火来烘托阴德,这庙和庙里的和尚都是罗氏一族花钱弄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过了两百多年,这守墓禅院渐渐地变成了面向公众的名寺--杨干院,时间一长就容易出变故。

这一年庙里来了几个不好惹的和尚,想谋夺寺产,和尚法椿成为和尚们的背后靠山,他们先发制人,一纸状书上告知县,仗着年代久远,说是罗氏一族与这杨干院根本就毫无联系。

很显然,罗氏一族都待了几百年了,何况还有史籍记录,很明显这是和尚们在胡说八道嘛,但就是这样一桩简单的案子,愣是在法椿的发力下前后战了八年。

在这场案子里,县官受贿,衙吏和尚勾结,伪造证据,银两贿赂等等,法椿为了胜利无所不用其极,每次罗氏觉得要盖棺定论了的时候总能被法椿找到法律和人情漏洞,再次上诉,十分气人。

先后反转几次后,最后一次罗氏直接告到了嘉靖皇帝面前,正巧遇上新登基的嘉靖帝想给自己的亲爹弄个庙号,嘉靖帝想通过这桩案件顺势改祭祖禁令,让亲爹顺理成章地入太庙。

亏得这案件送来的合时宜,嘉靖帝一合计一拍手,罗氏一族大获全胜,折腾了一圈,又绕回了终点。

这真是一桩很简单的案子,只可惜人心不足,大大小小的官员全都唯利是图,明哲保身,又遇上法椿等人阴狠狡猾,真是法也斗不过人心。

05

《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我看的最久,中途断过两次,看完也是唏嘘不已,满脑子都是那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官员们钻空子的法子和‘智慧’简直无敌了,任何事情一旦和钱、利益联系起来,基本是个无解的局面了。

也挺佩服朱元璋的,人们往往聚焦在他穷小子逆袭成皇帝的故事中,却也没想到人家确实有那个能耐,政治头脑和手段也是相当可以。

大明的档案库即黄册库,所谓黄册,即百姓的户籍,好比现在的身份证,不过更加详细,上面记载了一个家庭的人口、土地、财产等情况,每十年更新一次,收归到黄册库。

掌握了这些黄册,就相当于把整个天下扒光了放在朱元璋面前,一清二楚,对于老朱这种掌控欲强烈的人十分有必要。

朱元璋还在时,黄册库活得精彩辉煌,可惜随着时间的转移,各种弊端开始显现。

以我们现在的时代来说,想要查明一个人的身份,很简单,电脑打开噼里啪啦就能查到了,录入也很方便,但在古代,黄册的录入、整理和保管都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先说黄册的制作,纸张贵不说,还得每家每户地询问记录,然后一层一层地往上报,期间要经过好多层才能最终呈现在皇帝面前,而只要有经过人手的环节,都能产生腐败。

其次,黄册的检查校对,为了防止百姓作假避税,需要一帮人来检查黄册中的内容是否属实,若不属实,则驳回重验。而检查的这上千人,是白干的,没有工资,不算阅历,这也是往后的一大隐患。

最后,黄册的保管,黄册重要性不必多说,需要人专门看守,而黄册库的工作十分艰苦不说,还没有油水可捞。

以上就是黄册的三大环节,总而言之最后都与钱有关。底下百姓为了少交税,拿钱贿赂记录信息的底层官员,校对黄册的国子监们没钱没好日子可过,矛盾也渐渐积累。

后来近两千多人的国子监锐减少到了几百人,原本三个月内就能校对完毕的工作拖到了两年、三年,甚至更久,而每十年还要更新一次,旧的还在堆积,新的就来了,问题积拖严重。

这时,有人提议,没人校对是因为这件差事没什么好处,要不干脆这样吧,在校对中,如果发现错误驳回,那么就相应地收取那户被驳回的百姓一些驳回费,这样既能解决人工积极性问题,又能解决黄册库长期以来的穷困状态,简直一举两得啊!

这个政策加速了黄册库的灭亡,也演变成了一场大型的敛财腐败官场图,黄册驳回有钱收,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沸腾了,这可是绝佳的敛财的机会啊。

黄册库穷的叮当响,当然是希望驳回的越多越好,而那些经手黄册大小环节的官员更是多了个敲诈的理由,反正最后就是层层剥削,上到朝廷,下到里长、主事、地方官吏,统统有油水可得,而受苦的,自然是那些普通老百姓了。

曾经一度辉煌的黄册库走到末路了,再厉害的人也无法令其起死回生,黄册到后期功能不再,又遇上国家经济需求,被卖的卖,被毁的毁,直到现在,也仅剩下上千册保存在档案馆,仿佛一场盛世长梦,让人唏嘘。

06

百姓最主要的是生存,而生存又直接和钱财挂钩,仿佛每个人都在为了钱而钻各种空子,一路看下来虽然也挺有趣的,但也有些大同小异了。

头一次看这种普通民众的历史纪实还是挺有意思的,人物的思想、活动和大环境的不可控,以现在的思维真是无法想象,看到朱元璋为了将天下掌握在手中,将每个人都钉死在土地上的时候,我还挺感慨的,真的是不管怎么想象也无法体会到古代的生活,也无法得知那时的境况。

而这千千万万个平凡得不值一提的人们组成了历史洪流,一路裹挟在大人物的光环下,汇集成了我们现在看来的历史长篇。

其实现在的我们何尝不一样呢,平凡地生活着,平凡地度过一生,又平凡地逝去,等千百年后的人们再回头看,应该也会理所当然的忽略吧。

《显微镜下的大明》—民间百姓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

相关文章

  • 《显微镜下的大明》—民间百姓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

    01 对这本书的兴趣始于无意中看到马亲王发的关于徽州丝绢案的微博,当时就对这种底层人物题材很感兴趣,他说社会底层民...

  • 心头好| 显微镜下的大明 ——带你领略大明百姓的真实生活

    一. 作者简介 马伯庸,原名马力。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得主。马伯庸擅长以推理对真实史料进行解构和猜想,重组为兼...

  • 《显微镜下的大明》用显微镜看大明全貌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由誉为“文字鬼才”的马伯庸所著作的,书中描述了明朝时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将基层...

  • 人品不正的祸患

    本周在有书听的是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这部作品真实再现的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让人唏嘘不已。今...

  • 《显微镜下的大明》

    你好,这里是小二书斋。 又见面了!今天我给你带来的是——《显微镜下的大明》。 本书的作者是有“鬼才”之称的马伯庸所...

  • 显微镜下的大明

    玄武湖黄册的兴衰也能窥见大明王朝的兴衰。胥吏乃只有一小权力却有无数手段来压榨百姓获利,足矣窥见大明朝地方生态以及利...

  • 显微镜下的大明

    婺源县保龙脉案以官府胜利为终,虽然灰户和囤户并未就此销声匿迹但还是被官府的强制政策给抑制。官府的办事原则就是问带头...

  • 显微镜下的大明

    杨干寺律政风云前后共计8年,7次诉讼可见徽州人民的善诉,有一部分跟丝娟案一样,司法的事情用政治化处理,“默会”在文...

  • 显微镜下的大明

    数学学霸帅嘉谟引发徽州府因200多年前的丁税生娟案,五县与歙县的较量的细节让我窥见了大明的官场,政治人物如何运作以...

  • 显微镜下的大明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又翻出了藏在旧书堆中的《万历十五年》,从大体上看,后者是研究明史的大家秉笔直书的力作。 第一,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显微镜下的大明》—民间百姓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ohe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