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作者: 洛霞齐飞 | 来源:发表于2018-06-03 05:34 被阅读42次

    冬至,中华民族八大传统节日之一,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等。而冬至的起源则更富传奇色彩,传说起源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树八尺之表,夏至日,影长尺有五寸,冬至日,影长一丈三尺五寸”,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以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完成以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定了国家的礼仪制度。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冬至一般在12月21日到23日之间,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候,而冬至一过,太阳直射位置向北半球移动,白昼时间逐渐延长,因此有谚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至,极的意思,冬藏之气至此而极,但是并不意味着已经到了全年最冷的时节,冬至时,阴极之至,阳气转生,是一年之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也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循环的开始,自古便有“冬至阳生春又来的民谚。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蚯蚓对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静候温度的升高,故曰蚯蚓结。二候麋角解,麋就是指麋鹿,栖息在水边,属于阴兽。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哲学意义极为深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正反两个的代号就是阴阳;阴阳本身就在变,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因此天下万物可以是阴性,阳性以及阴阳相和的物质,构成万事万物的属性,从而形成这个世界。元代道家术士尹志平在诗中云:“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归根复命性灵明。过天庭。入无形。返复天机,升降月华清。夺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满,赴蓬瀛”。麋鹿属于阴兽,每年一到冬至,感受到阳气的生发,它头上的鹿角就开始脱落,顺应时令变化。三候水泉动,地下的泉水感受到气温的逐渐回升,已经在慢慢流动了。我国古代对冬至相当重视,他的规模曾一度超过春节处在首位,历朝历代都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在这一天,帝王要举行祭天大典,明清两代的祭天大典都在北京南郊的天坛举行,天坛里的圆丘台,就是明清两代冬至祭天的地方,之所以建成圆形,就是遵照古人的天圆地方的原则修建,中国古代将一三五七九单数定为阳数,而九作为最大的阳数,因此圆丘台的层数,台面的直径,墁砌的石块等均用阳数,以象征天为阳,这也是中国古代的构造理念。

    今岁又冬至,灯影伴只身。理乱尘年事,归故远行人。冬至节气来临,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绣幕家家浑不卷,呼卢笑语自从容”的万人空巷的喜庆活动,同样也有着深深的乡愁。在如今的21世纪,人口的流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背井离乡谋发展,对家乡的思念随着工作的繁重慢慢淹没,但普天同庆的节日到来,这种感情往往最容易显露出来。情之所系,心之所念。背井离乡的人们浓浓的乡愁在晚间寂寥之时,迸发的尤为激烈,以泪洗面,想着远在家中的老父老母,是否日子过得开心,身体是否康健,可曾也像自己思念他们一样思念着自己。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民间有谚语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冬至,我国民间称交九,而古代人们数九的开始,即是冬至日。而古代帝王最为重视的封禅大典,也是在冬至日。《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祀上帝明堂,每修封禅。”封禅,是一种表示帝王受命于天的典礼,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学说,是皇权神话的体现。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当时齐鲁的儒生为适应兼并争霸趋于统一的形式而提出的祭礼。他们认为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帝王应当到这座世界上最高的山上去祭奠至高无上的上帝,封是祭天,禅是祭地。封禅大典成为古老泰山的独有的古老礼仪,也构成了泰山崇拜与信仰的重要内容。而在冬至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可见,冬至日的休假也是古代人们颇为期待的一件美事。

    冬至过后一个月左右,全国各地即将迎来气温的最低点,此恰逢三九,故民间有冷在三九一说。由于数九的日子漫长,古代民间有很多消遣的游戏,如填写《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是中国北方的一项民俗,与数九的民俗密切相关。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九字每字九划共九九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也称作“写九”。一般而言在九九消寒图的一侧还应写有《数九歌》。除了文字版本的九九消寒图,还有用图形表示的九九消寒图。将宣纸等分为九格,每格用笔帽蘸墨印上九个圆圈,每天填充一个圆圈,填充的方法根据天气决定,填充规则通常为: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一些风雅之士和大家闺秀,则以绘画梅花代替《消寒图》,以八十一枚花瓣代表八十一天,日染一瓣,待到八十一花瓣都染尽了,也就过完了九九,迎接春天的到来。更有韵致的是,妇女晓妆染梅。明人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这种设计,可谓独出机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又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真让人叫绝。

    我国古代,冬至作为大似年的重要节日,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在这个普天同庆的节日里,应该庆贺祝福。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俗话说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寒冷的冬至日,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宛如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让人几乎忘记了这个节气的寒冷。冬至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在江南一带广为流传,江南百姓常用糯米粉做成面团,包上精肉,豆沙,萝卜丝等馅料,制成汤圆。圆有团圆,圆满之意,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以此寄寓对来年阖家团圆的祈福。俗话说:“冬至到,羊肉笑。”冬至节气之后就进入数九寒天,《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的阳气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发挥其滋补的作用,所以说食补,冬至前后为最佳。按照中医的说法,羊肉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具有补肾壮阳,暖中驱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的功效,因此此时吃羊肉,大补。至于怎么吃,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但此时羊肉火锅还是上佳之选,美食佳肴,丰富菜品,在大雪纷飞之时围炉夜话,喝点小酒,闲谈中度过寒冻腊月。还有陕西西安最负盛名的羊肉泡馍,更是一绝,汤是利用羊骨加上多种香料大火煮,然后撤去浮沫,投入肉块,先大火,后小火烹饪而成,汤味浓香扑鼻,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

    只有走过冬的严寒,才能体会春意盎然之不易,对于此时来说,“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昼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竟艳开。”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最为顺畅的时候,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炙神阙穴是激发人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机,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艾灸神阙穴可宜气补阳,温肾健脾,对身体很有好处。而对于女性来说,女性生理结构决定了其属阴,多食用温润之物,同时注意,养肝护肝。中医认为,女性肝为主,有疏通经血之用。心理上切记少动怒,饮食上对菠菜,芹菜等养肝蔬菜多加青睐,顺利过冬应该问题不大。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数九寒天才刚刚开始,等待人们的是比之前更为寒冷的小寒和大寒。在如今我们拥有着暖气和空调还是被冻的直跳脚,古人是否已成冰雕矗立在博物馆等待后人观赏?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宋人金盈之的《醉翁谈录》记叙北宋的京城风俗:“俗谚有肥冬瘦年之语,盖谓冬至人多馈遗,除夜则不然也。”节日习俗流传到我们现在,包含不仅仅是人情,同样还有文化和修养。冬至节气休假,官不任事,市民歇市,只为在家抱着小火炉守着亚岁,“想着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冬到这里就完全展示出全貌,而春日的影子也在人们的期盼中慢慢露头,待到山花烂漫时,依旧丛中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冬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oid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