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读书笔记8:《内在动机》

读书笔记8:《内在动机》

作者: 春晓的成长书 | 来源:发表于2020-12-28 20:47 被阅读0次

    爱德华·L.德西和理查德·弗拉斯特的《内在动机》是一本能为你松绑的书,也是一本能让你为身边的他人松绑的书。

    动机就是人做事的动力,它极其重要。我们可能会完全出自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也可能感觉是被他人控制不得不去做事。当我们做事出于内在动机,自己的行动与核心的自我整合一致时,就是自主的;当我们做事是被外在因素操控,行为就是受控制的结果。自主与控制相对,是分别相对应于人做事出于内在动机或外在动机时的心理特点。人在自主时,行为与自己的意愿是一致的,这时的状态是真实的;人在受控制时,行为与自己的意愿是不一致的,这时的状态是疏离。概括起来就是,人做事是出于内在动机时,是自主的,真实的;人做事是出于外在动机时,是受控制的,疏离的。这两种状态的核心区别在于人是自主的,还是受控制的。人在受控制时的行为有两种,一种是顺从,就是别人让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另一种是反抗,就是完全反着来,别人让做什么我偏不做什么。而作者的实验表明,能让人们产生创造、有责任、有健康行为并且发生长久改变的,是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并且,当人们处于自主时,一定是对自己的行为更负责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被外在控制的情况非常常见,行为主义所倡导的奖赏应用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在企业中,老板用金钱奖赏员工的行为,在学校,老师用小红花印章奖赏好学生,在家庭,父母把玩手机作为对孩子做完作业的奖赏。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却用实验证明了,奖赏会削弱内在动机。也就是说,如果用奖励去激发行为,一旦奖励停止,人们便不再那么愿意去做之前本来很感兴趣的事了。而一开始就不用奖励去激发人,那么人们仍然会保持内在的动机。奖赏为什么会削弱内在动机,因为它使人感觉到自己的行为不再完全出于自主,而是被行为的结果——奖赏所控制,似乎行为只是交换奖赏的工具。奖赏只在特殊的情况下不会损害内在动机,就是奖赏只是对行为的认可,并非出于控制的目的,这并不是很轻易能做到的。设想一下,你在奖赏他人的时候,是否完完全全不是出于对他人有所期待?他人在接受奖赏的时候,是否认为奖赏完全不意味着别人对自己今后的行为有所期待?除了奖赏,还有什么行为会削弱内在动机呢?威胁、最后期限、强加的目标、监督和评估,还有竞争,它们都让人感受到了控制(有压力的竞争会让人专注于赢,被结果控制),都会损害内在动机。虽然自主非常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应该允许人们做任何他们愿意的事情,作者的实验证明,在一定的界限内(在一定的要求下),如果让人们能有所选择,也会增强人的内在动机。

    自主是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需要,人们都希望自己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所以自主是人产生内在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能激发人的内在动机的第二个心理需要是胜任,当人们能胜任某项工作的时候,会感觉到内在的满足感。第三个能激发人的内在动机的心理需要是人际联结,就是能体验到爱与被爱。在自主、胜任、联结这三个心理需要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个人是否主观体验到了这三种感受,所以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中、家庭中,尽量少地使用控制,尽可能多地创设自主的环境,具体操作中要出于真诚的内心,还要注意技巧,因为细微的差别都会影响人们的主观感受。

    以上讲的都是指人们感兴趣的事情,但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还有很多人们不感兴趣但需要做的事情,作为父母、作为老师,如何让人们激发他们自己的内在动机呢?

    比如,社会价值观,人们在内化的时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内摄,就是完全不加消化地全盘吞下,一种是整合,就是消化成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内摄有三种行为结果:完全顺从、矛盾纠结和反抗,而整合则是体验到到个人自主的意愿,是积极的内化。那么如何让这种积极的内化发生呢?人是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整合成为统一、完整的人的,那么自主、胜任、联结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产生积极的内化。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自尊,就是关于自己的价值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伴随着整合与内摄,也有两种自尊形式产生,一种是真正的自尊,是较多内在动机支持的、自主的、负责的,不依赖于对具体结果的评价的,一种稳定的价值感。另一种是有条件的自尊,它不是真正的自尊,是人将社会价值观机械地内摄时,根据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否达到社会规则的要求来评估自己,依赖这种评估形成的自尊,它很容易建立在与他人比较的基础上,因此更不稳定,人们更容易体验到的是有条件的爱(达到要求才能被爱),因此是缺乏安全感的,这不是真实的自尊。在这一点上,人们要谨慎使用赞美,赞美很可能会强化有条件的自尊,因为人们总在行为表现“好”的时候才得到赞美,人们的行为就可能被这样的赞美所控制。

    作者还讲了人的6种人生愿望:金钱、名声、美貌、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为社会做贡献、实现个人成长。前三种是外部愿望,后三种是内在愿望,前三种其实只是人的欲望,后三种才是人真正的需求。生活在更支持自主的教养方式下的人们,更关注内在的愿望,更能形成真正的自尊,心理健康状况和幸福感也更高。

    那么,如何实现自主呢?我们也要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支持他人的自主,这可以作为任何关系中互动的导向。支持自主的核心方法就是为他人提供选择,鼓励他人参与决策,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另外,支持自主也要设定界限,界限一定不是为了控制人的行为,而是为了不侵犯其他人的权利,同时,违反界限也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这种后果就像每一个选择都有一个结果一样自然,一定不是惩罚。第三,确立目标和评估绩效也很重要,但是最好是让他人参与到确立目标和评估的过程中。第四,如果使用奖励,要非常小心,避免人们过度关注对结果的奖励,使奖励变成对行为的控制。

    作者的实验证明,自主导向越强的人,自尊水平越高,自我实现的能力也越强,心理也会更健康。人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主的、有创造力的,取决于人的个性与社会环境支持自主的程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环境会影响人的自主,人的个性也会影响社会环境以多大程度的自主对待他们。

    对个人来讲,自主也可以用在调节自己的情绪上。比如当我们对他人产生不满时,我们可以去觉察是什么被我们当成了自尊的条件,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真正的自尊并不依赖于被人冒犯到的这些条件时,我们就有机会退后一步,既不压抑情绪,也不做出僵化的反应,而是自由地体验情绪,将情绪与自我整合。人活着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幸福,而在于体验各种情感,自主意味着允许自己感受所有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对如何表达情绪、做出什么行为反应,有更自主、更灵活的选择。

    当人们有强烈的改变愿望时,改变才会更容易发生。改变的起点是接纳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探索行为的原因,而不是控制自己、责备自己,然后才能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改变,才是准备好了要改变,也才能真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们生活在控制无处不在的社会中,想要自主并不容易,当无数人都在给我们推荐各种各样的方法,教我们如何激励他人、控制自己,使别人或自己达到我们想要的或社会要求的那些期待时,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相反的信念:如何激发我们自己的自主,如何让他人激发他们自己的自主,才是对个人、对社会更健康的选择。带着这个信念去现实中实践,在实践中才会发现自己的界限在哪里,有界限才有了真正的自由,自主和自由必然会带来负责任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8:《内在动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ont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