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在家度过了一个工作以来从未有过的长假。每天的主题:吃—喝—看电视追剧。
另外报名的一线上言语治疗课程听了两节,做做蚂蚁私塾的每日作业。除此以外,没了。
为什么时间越宽裕反而时间的利用率很低且每小时的单位价值非常的低?按照我以前的想法,是因为缺少规划。现在我却认为是平时用时间的习惯。
真正有心的人,不论平时或突发情况,他总是会根据现状及时调整安排,将时间合理化运用。可以说他的时间利用率一直很高。
那为什么我也看过一些时间规划书籍,什么“四象限”原则也都知道,还是不能合理规划时间呢?我觉得原因有三个。
第一: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每小时有多珍贵。不珍惜时间,不重视其价值,才是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平时懒散惯了,上班时间有事就做没事就混,也没有想着在有限的上班时间内创造更多的隐形工作价值为后期铺垫。下班后吃喝玩手机,追剧刷综艺,没有职业危机感,也没有提高专业技能的行动,惶惶度日。
第二:没有将好东西内化。为什么书籍里面的方法对别人有用,对自己却没有用呢?再好的方法,如果不经过思考,不加以实践去检验,那就还是别人的东西,看过也没用只是个眼熟而已。只有实践过才会知道方法是否适合自己,是否真的可以给自己带来好的改变。
第三:没有形成正向反馈机制。看过《象与骑象人》才知道,平时自己感到很矛盾,那是脑中的“本能”大象在和“理性”骑象人博弈。就算这次理性赢了本能,但过程艰苦且难保理性会每次都赢。出色的人总是会让大象和骑象人以和谐配合的方式相处,求最大共赢。为什么非要站在本能大象的对立面呢?或许我们可以某种方式驯化大象,只要大象一完成某个小指令,就立即给它好处强化此行为,让大象在不知不觉中跟着骑象人的指令走,并形成一个正向反馈环。这样大象抵抗理性的频率会下降,学习类指令完成度就会比以前高。
说了这么多怎样那改变提高时间利用率,让自己有“充实感”呢?我准备这么做:
1.回顾自己的心流时刻,重温当时的幸福感。按时间轴将时光倒退,想想自己这个月,半年,一年左右觉得无比充实开心的时刻都在做了哪些事后产生的。
我的愉悦感来源于:回看每天学习记录表;跟伙伴分享完ppt之后;看到书友对自己的读书感想点赞;感受到身体轻松有能量……这些都会让我产生积极的感受,有一种可掌控生活的自信。
2.制订个性化目标与计划。
做一件事,这目标像是海上夜行船的灯塔,计划是掌风帆方向的舵。目标清晰,计划细致,这是必要的。
对自己而言,重要的是找到做事的内驱性动力,感受学习的乐趣;还有就是提高完成率,目标过程周期不要设置太长。
这两点主要是针对自己过往的失败经历特地拎出来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太一样。举个例子,每周在微信读书看一本电子书,每天看一点,及时写反馈,并在每日学习记录里打卡。我相信这个打卡会有学习充实感。
总自我成长学习是终身要做的事,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完善与进步,不做被时代抛弃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