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经有人问我:「你录有声书,就是一直这样念别人写的东西?你的未来走向是什么?或者说,你是不是就要一辈子这样录下去?」
当时的我也很茫然,完全没有头绪回答这个问题。
是啊,书都是别人写成的,我只是做一个转述的工作,把文字变成声音,听众的收听场景一般就是通勤路上,做家务时、跑步锻炼时等等。
那么,我就这么一直录下去,一辈子?
2、
2000年,有人发布一项调查结果,是一些伦敦出租车司机的脑部核磁共振成像:和非出租车司机相比,出租车司机大脑中的海马体 --- 涉及记忆发展、形状像海马的部位 --- 的后部要更大。当出租车司机的时间越长,海马体的后部越大。
伦敦这座城市的地形复杂:主干道本身呈曲线形弯曲,主干道之间形成奇怪的夹角,到处是单行道。泰晤士河在城市中央穿过,因此伦敦市中心被十几座桥梁跨过。就算是你拿着GPS,也还是会迷失在人流车流中。
这样的交通状况,意味着出租车司机拥有着关于这座城市丰富的「知识」:不光要熟悉各个地点,还要眼观六路,根据时间、地点等的不同去动态调整路线,才能高效地把乘客送到他们要去的地方。
出租车司机要花上数年时间,把伦敦的大街小巷全都熟记于心,并做好笔记,详细记录哪个地方是怎样的,以及如何从这里去往那里。
即使是已经通过测试并获得许可得伦敦出租车司机,也要继续提升他们对伦敦街道的掌握。
调查者认为,那些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后部,潜藏着更多的神经元和其他组织,增强了他们的导航能力。就像健美运动员长年举重,肌肉会变大一样;年复一年在路上行驶的经历,使得出租车司机也像是给海马体后部做锻炼一样,只不过海马体后部里不是肌肉,而是充满了脑组织。
3、
出租车司机的故事说明了人类的大脑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当人遇到挑战,大脑中会产生变化,使人可以慢慢承受和应对挑战。但是一旦你适应了挑战,做起以前不熟悉的事情变得得心应手了,那么你就进入了舒适区。而我现在就待在舒适区里。
「得到」APP里有很多音频内容,其中有很多是一本书的简要内容陈述。我听过好多,播音员不是纯粹地念整本书,而是以讲述和聊天的口吻和听众「交流」书的内容。
我个人的感觉,其中有好几位播音员自己整理文稿,自己录制音频。他们可能是看完书后,将书中精华提炼出来,然后稍作整理,加入自己的理解,「讲」出来。这种形式对播音员来说是一个历练,他的工作不再只是「文字转音频」,他要把可能原文很枯燥很晦涩的东西,用听众能听明白的说法解释出来。
我想接下来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哪个方面已经很清楚了。「播书」似乎太单方面了一些,感觉不是很友好;「说书」是一个挑战,怎么能把一个东西说清楚、说明白,让听众愿意听,能听懂,还有所收获,那就最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