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给家里打电话,我妈竟然在电话那端哭了。
原来,上周嫂子去南方开会,请妈妈去住几天,方便接送侄女上学。
我妈去了之后,给嫂子家来了个大扫除。两个房间的床单被罩都给洗了,怕沙发被弄脏,我妈给套上了好多年前的沙发套,餐桌和碗筷也被挪动了位置。
嫂子回来后特别生气,也没给我妈好脸色。我妈委屈得不行,跟我墨迹着说:“我累得腰疼,她一句好听的话都没有。”
嫂子也很委屈,她跟我说:“本来想着回来后,给妈买件衣服表示感谢的,可是看见我家大变样之后,我连一句感谢的话都不想说了。”
这件事情上,我站在了嫂子这边,又跟我妈讲了道理。这件事情就是我妈不对,因为她太没有界限感了。
那么婆婆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与儿媳发生争执,保持相安无事呢?
究根结底,就是三个字——界限感。
首先,与婆婆自身无关的事情,不要管。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
婆媳二人在相遇之前,是完全不认识的。如今忽然变成一家人了,有的甚至要生活在一起。
在互不打扰的前提下,尊重各自的生活习惯,注重界限感,就保持婆媳关系良好的最重要的一个准则。
婆婆管得太多,只会造成婆媳间的不愉快。
同事陈姐,就是一个懂得掌握界限感的婆婆。
儿媳萍萍来陈姐家的时候,陈姐从来不会对她进行任何的说教。
萍萍说她不会做饭,都是老公做饭洗碗时,陈姐笑着说,这很好,男人就该多干点家务,才知道疼老婆。
萍萍就问陈姐,怎么不心疼自己的儿子呀?陈姐说,那是你老公啊,是你自己家的事情,我干嘛要掺和进来呢?
陈姐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儿媳也是人家爸妈手心里长大的宝贝,哪能嫁到咱家来,就说儿媳的不好呢?再说了,年轻人的事情,我也不太懂,所以更没有资格说三道四了。
第二点:有问题,找儿子来处理。
现代社会中,大多数的年轻人,成家后都是单独生活的。婆媳在一起的时候没有以前那么多,所以矛盾也就比以前下降了一些。
但是毕竟是一家人,难免有出现交集的时候,这时候可能就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了。
第一种情况就是生活习惯影响到对方了,比如说婆婆在睡觉,儿媳在追剧,而且开了很大的声音。
这样的小事,婆婆只需要婉转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请儿媳把声音调小一些,互相让一步就好了。
毕竟现代社会的年轻人,都是受过教育的。儿媳可能只是追剧太投入,忘记了婆婆在睡觉。
如果婆婆自己不好意思说,或者说了几次之后,儿媳并没有改正,那就可以让儿子来说。
对儿子来说,一边是老妈,一边是老婆,都是最亲近的人,也最能处理的细致温和。
第二种情况就是和钱有关的事情了。任何一个家庭里,钱都是极为敏感,也极易引起矛盾,甚至战争的字眼。
比如说,儿媳生孩子的时候,月子的开销谁埋单;公婆生病的时候,住院费怎么分担;如果有老房拆迁的话,拆迁款怎么分?
这样的事情,绝对不是婆媳二人能够解决的。这是涉及到一个家庭是否安稳的大事,必须由家庭所有成员,共同来参与商讨解决。
儿子成家之后,组建了新的家庭。那么对于两个家庭来说,最好的经济模式,还是有界限感的模式。
所谓的界限感模式,就是各自经济独立,各自承担各自的所有费用。
在此基础上,两个家庭也要互相帮助。当一方遇到困难时,另一方当然要给与帮助,毕竟都是一家人。
需要注意的是,界限感是适当的,它不代表疏离,而是适当地给予独立的空间,尊重个体的原有习惯。
界限感下,有的婆婆被拘束的一句话都不敢说。
难免会觉得辛辛苦苦养大了儿子,到头来,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
这样的做法,就是没有领略界限感的意义,属于过度夸大了界限感。
在互相关心帮助的基础上,适当地保持界限感,婆媳之间就绝对不会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了。
国家之间有国境线,家人之间也要有一条界限。只有各行其是,互不干扰,每个人才能活得自在,家庭才能和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