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937810/1107203aa9379c10.png)
我昨天和同学讨论最近看的书,讨论地欢喜,就向她展示我的网易蜗牛读书app的书桌,手机一打开就是我正在读的《自卑与超越》,《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文案训练手册》,紧接着就是《拆掉思维力的墙》,《月亮和六便士》,《乌合之众》等书。因为《人生定位》和《自卑与超越》列在前面,她第一眼就看到了。然后她就不经意地说:“为什么你读的都是鸡汤文?”我突然一顿,原来我读的书也是鸡汤文吗?
我不知道心灵鸡汤什么时候变成一个贬义词了。只记得但凡是被冠以心灵鸡汤的书籍,原本打算看这本书的人都会犹豫一会儿,似乎被冠上这个词,就意味着读这本书就是一种浪费时间。
01
什么是鸡汤文,我一直以为心灵鸡汤就是那些喜欢举成功人士的例子,喜欢用文字励志读者,内容很假大空的文章或者书籍。我也经常在知乎,阅读软件,书单推荐的评论看到有读者留言:少读这种鸡汤文。我甚至还默默点了赞。
受高考作文多年荼毒,我变得十分厌恶说教类的书籍,但是我没想到原来在别人看来,我也是个喜欢读心灵鸡汤文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我心里产生一种羞耻,仿佛做了一件错事。
现在冷静下来分析,《月亮与六便士》,《乌合之众》自不用说,是经过时间验证的经典书籍,但是《自卑与超越》,《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这种指导读者真实认识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定位的书籍是不是鸡汤文就值得商榷。为此我特地去百度心灵鸡汤的定义,偶然发现也有人产生和我一样的疑惑:难道说教类的书籍,都是鸡汤文吗?
她是一个出版社的编辑,写的是常见的报刊散文随笔,如果不出现畅销书里,不会被说成心灵鸡汤。随着作品曝光率的增加,她的作品被多次评价为“心灵鸡汤”。她一气之下在朋友圈说,谁要说她是心灵鸡汤,她就拉黑谁!
最近有个叫“ElaineChouYang”的网友就提到,现在有一种很逗的趋势,但凡优美点的散文,说理点的随笔,都被冠之为鸡汤。
我明白,大多数人都饱受高考作文的荼毒,对那些关于理想,关于人生的说理性的看似哲学高深,实则天花乱坠的文章很反感。但是心灵鸡汤这个词要慎用,你随意地点评,可能不仅仅伤害了千辛万苦写作的作者,还败坏了其他人看书的兴致。
![](https://img.haomeiwen.com/i8937810/db6f7d48157b1b56.jpg)
02
心灵鸡汤原本是个很中兴的词语,起源于美国一套书系,是形容那些文章有内涵,并且好看易懂,是很高的评价。文章能写到深入浅出,乃是真正的高手。
以下是百度百科对心灵鸡汤的解释。心灵鸡汤被定义为是一种“语言艺术治疗”,“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是纾解压力的一种轻文学读书。当然那些脑洞大开什么的我没试过。总体来说心灵鸡汤是有市场需求,并且具备一定精神价值的读物。没有想象中那么的糟糕。
心灵鸡汤,就是“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心灵鸡汤是一种安慰剂,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亦可移情,挫折、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这也是“心灵鸡汤”风靡不衰的原因。
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文本,无需动脑就可脑洞大开。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处不在的压力,偶尔也需要这种激励味十足的“语言艺术治疗”。
但就像任何词语都会被滥用和改造一样,这个词也会毁了。这个词变成了想贬低谁的作品就随便用的大帽子了,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这也鸡汤,那也鸡汤,这也反鸡汤,那也反鸡汤。变成了文字游戏。
文章除了体裁之分,题材选择,剩下的只有一个标准——精彩好看,能触动人的灵魂。文学批评里从来也没有鸡汤这种概念。要么,就交给时代,反正该淘汰,时间会淘汰,没什么好埋怨。
![](https://img.haomeiwen.com/i8937810/856a70f4514c326e.jpg)
03
即使我看的书的确属于心灵鸡汤,我也希望它们不仅仅被定义为“心灵鸡汤”这么空泛的词语。更何况,一千个人里有一千个哈姆贝特,也许对你而言是心灵鸡汤,对我来说是疗伤圣药呢。以心灵鸡汤来否定一本书的价值,否定一个作者的全部心血,是否过于轻率?
我希望,心灵鸡汤能够恢复荣誉,不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成为一个像你看小说,看电影一样,是能给你力量和支持的,有价值的书籍。
正所谓“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适量。你只顾着看书,不采取行动,就如百日做梦,毫无效果。心灵鸡汤是好喝,但也要适可而止。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看书,也适用电视剧,综艺,漫画,小说,游戏,购物,游玩等一切娱乐活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