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父母课堂
与父母一起,是不能承受的人生之“重”

与父母一起,是不能承受的人生之“重”

作者: 心理咨询师_滑洋 | 来源:发表于2020-09-02 07:11 被阅读0次

文 | 滑洋

编辑 | 了不得

与父母一起,我感觉越来越沉重

这段时间,我的一位来访者告诉我,她在家待了一周。

她感觉到“越来越沉重”。这种感受,和她的父母有关。

好容易休假在家的一周,她和父母频繁的交流互动中,经历了各种情绪波动:

暴躁、无奈、抑郁、攻击,轮番上场,起起落落。

为了不给父母“添堵”,她需要不断地说服自己、克制自己。

“不要和父母吵架、发脾气”

但每一次说服、克制自己之后,总以“深深的无力感”结束。

一周下来,她感觉越来越明显的沉重,这种感受让她几乎动弹不得。

不能承受的人生之“重”,请放我一马

马东曾说过,“我是一个人生底色悲凉的人”。

我听到后,心里感觉很难受。因为,“悲凉”是很沉重的情绪。

同样沉重的情绪还包括:无奈、无力、绝望等。

与之对应,像“愤怒”这样的情绪,虽然比较激烈,但却是一种比较“轻”的情绪。

因为“愤怒”时,你依然有力量,而“沉重”时,你完全没有力量。

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疑惑:

一个人在外生活工作的时候,我们感觉很“轻盈”;

而当回到父母身边,则感觉好像一切都变得“沉重”。

比如,你需要随手关灯,否则,会被父母认为浪费电;

比如,你去市场买菜,会被父母问土豆多少钱、大蒜多少钱,最后得出结论:“你被人骗了”;

到后来,可能你想买个榴莲吃,但转念一想:父母得关多少灯、省多少电才能省出一个榴莲,最后竟然自己也会暗觉“舍不得”;

每天父母都会张罗一桌子丰盛的饭菜,结果父母总会跑到旁边吃剩饭剩菜,

每每这时,她表面“生气”“无力”的背后,满是悲凉:

家里真的是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了吗?

一定要这样做吗?

你们这样,让做女儿的情何以堪?

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太多“沉重”的东西根深蒂固。

就像每每看到关于亲情的公益广告,无一不是令听者心酸、闻者动容。

让你顿时感觉,“如果不把父母接到身边来,日日奉养,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可亲情,本不应该如此沉重。

亲情应该是温暖美好的,应该是能够给予我们力量的,而不是用来击溃我们的心理防线的。

当“沉重”蔓延开来

如果你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走出来。最终你会发现:

这些“沉重”感,并不只是局限于你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

我们“脱胎”于这样的家庭,这份“沉重”感将如影随形,成为我们的人生底色。

“沉重”会带给我们很多感受:

开心的时候,你总会想不开心的事情。

比如,担心自己如果一直这么开心,那么,“坏的事情”就会发生;

遇到可怜的人和事,你总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然后攻击自己。

比如,感觉自己“生在福中不知福”;

即使生活中的一般经历,也常常会被你指向“悲凉”的感受。

比如,与亲密的人分离,会让自己过分的悲戚,顾影自怜,对生活无望。

一旦遇到挫折,你又会容易产生终极的失望……

这些感受之所以“沉重”,是因为我们被死死地压在了一个地方。

在这个地方,我们爱莫能助,动弹不得。

而“动弹不得”,恰好又是这种状态非常形象而直接的形容。

“沉重”的感受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我们丧失了“逃”或者说“离开”的能力。

站在一个地方,无法“逃离”,任凭别人丢给我们任何东西。

“双向限制”让我们动弹不得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动弹不得”?

原因之一是很多父母都对我们实施过“双向限制”

什么是双向限制?

这指的是同一件事,“既让我们做又不让我们做”。

举个例子,妈妈给孩子打电话。

妈妈:该吃午饭了吧?

孩子:不饿,不想吃。

这时,妈妈教育孩子:虽然不饿,一日三餐还是要定时吃。

孩子:好,那我去做饭。

这时,妈妈又问:早饭吃了没?

孩子:吃了。

妈妈:几点吃的?

孩子:九点多吧。

妈妈:早饭吃那么晚,中午还吃得下去吗?

你可能已经看出来其中的蹊跷了,就是:

不论孩子怎么说,都是错的。

这种情况,在孩子更小的时候,肯定是常态。

“双向限制”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比我们想象的多。

比如,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其实,这就是“在邀请孩子参与进来”。

因为父母既然在孩子面前吵架,那么,孩子就天然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而随后,父母就会说出那句旷世名言:

大人的事,小孩别掺和。

再比如,父母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工作中的事情,这时,孩子忍不住插嘴。

父母同样是那句旷世名言:

大人的事,小孩别掺和。

你既邀请了孩子参与,又拒绝了孩子参与。这就是双向限制。

双向限制会让孩子动弹不得,他们不知道要怎么做,无所适从。

像“人生悲凉底色”这种感觉,都饱含着一种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无力感。

这种无力感,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是:“你对自己有攻击”。

因为自己对自己的攻击,我们内部消耗巨大,因此感到无力。

高级的理解是,这种无力感的背后,是“憋着爱,憋着恨”。

恨无法表达,爱也无法表达。

我们的生命力没有办法在更广阔的领域,通过健康的渠道淋漓尽致地释放和表达。

憋着爱、憋着恨,就是生命力无法释放。你动弹不得,只剩麻木无奈。

我们“憋着爱,憋着恨”,生命力不能畅快释放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完美的父母。

完美的父母,注定会限制孩子的创造力。

父母太完美,孩子将缺少自由发展的空间。而被严重限制了的孩子一定是有不满的。

面对完美的父母,孩子的创造力将被视为“对完美父母的攻击”,孩子的不满无处可放。

所以,孩子的攻击性表达受阻。只能憋着。

第二,控制欲过强的父母。

父母的控制,导致了孩子的逆反。

因为,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这种情况下“我听父母的”,是一件屈辱的事情。

但是,当孩子面对那个口口声声“为你好”的“面面俱到”控制欲爆棚的父母,又会让孩子感觉:我表达不满,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这导致了我们在当下表达多少对父母的不满,在不久后就会伴随多少的自我谴责。

最后,我们只能憋着。

很多父母往往愿意享受和孩子“相濡以沫的悲情”,却不愿享受和孩子“相忘于江湖的洒脱”。

当你意识到与父母复杂的互动中,是什么潜移默化安排了“你人生的底色”。

一旦我们可以察觉到、探寻到、“看见”潜意识中的内容,并且将其意识化。

我们的意识范围将不断扩大,而“看见”本身,就会带来疗愈作用。

更重要的一点是:

当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不要再将创伤进行代际传播。

相关文章

  • 与父母一起,是不能承受的人生之“重”

    文 | 滑洋 编辑 | 了不得 与父母一起,我感觉越来越沉重 这段时间,我的一位来访者告诉我,她在家待了一周。 她...

  • 不能承受之重

    小时候,总感觉学习是不能承受之重;恋爱了,总感觉感情是不能承受之重;毕业了,总感觉房价是不能承受之重;结婚了,总感...

  • 人生不能承受之重

    多少个黑夜,痛苦流泪,活着就如同死去!压力好大,这一切都是自己亲手造成的,我的人生难倒就这样被自己毁了吗?都说没有...

  • 人生不能承受之重

    这真的是我人生不能承受之重。 对我而言比任何人都重要的小舅舅表示,等我与大舅舅的官司了结以后,他就会像以前那样跟我...

  • 有的人不能承受人生之轻

    有的人不能承受人生之轻 有的人可以承受人生之重,却不能承受人生之轻。 当风雨来时,可以一切都付笑谈中,看得是云淡风...

  • 不能承受的都能承受了,人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最近在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看着看着,浮想联翩,轻与重,灵与肉,伟大与平凡~~ 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之...

  • 2018-12-14

    生命中有不能承受之重,也有不能承受的爱与希望。 遇上了,错过了,相识了,结缘了,分离了。 爱不意味着在一起, 恨不...

  • 烈日灼心

    虐,不能承受之重。

  • 《人生》|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文/明至 人的无知,真的毫无价值吗? 很多时候,“无知”是一个贬义词,与“愚蠢”、“落后”等词语一并,容易引起内心...

  • 日记

    如果可以,想让大脑和心脏一起休眠很长一段时间,亦或长眠…… 心与灵被生命不能承受的之重与之轻无休止的撕扯着,无力承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与父母一起,是不能承受的人生之“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oug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