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至
人的无知,真的毫无价值吗?
很多时候,“无知”是一个贬义词,与“愚蠢”、“落后”等词语一并,容易引起内心的恐惧与反感,人人避之不及。越是年龄增长,越是讳莫如深。一个成年人若被称为“无知”,无异于被否定几十年成长的价值。
同时,“贩卖焦虑”、“制造恐慌”之风不息,许多人都忧心忡忡。“短平快”的干货文与培训班热销,人们急急火火,生害怕被同龄人“抛弃”,却忘了慢一点,沉下来,静下心,倾听内心的热爱,真正以匠人之心处事。
当“有知”和“速成”成为一种“言论正义”,“无知”与“天然”是否真的一无是处?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害怕失败,但这种新语境下的“揠苗助长”,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刘慈欣的《人生》,对此做出回答。
短短万字,篇幅虽短,却老辣深刻,见解独到。在这一篇小说中,未来的科技发展,使原本只被使用很少一部分的大脑容量,已可以被人工激活——这些区域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存储有上一代的记忆,即记忆遗传。
于是,莹博士用人工授精的方式,让一个志愿者母亲怀孕,并激活胎儿的遗传记忆。它虽在母体之中,却保有母亲的所有记忆。它已拥有一个年轻人的全部知识和经验,比其他孩子超前二十多年,出生后,也会以惊人的速度学会其他能力。莹博士相信,这样的记忆遗传,会使人类文明发生飞跃,创造想象不到的奇迹。
但是,胎儿的反应,却超出预期。莹博士认为,复制记忆就能从精神层面上复制一个人,却没想到,大脑中还有许多东西无法复制与遗传。一个人的记忆像一本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解读。而这一本书,对一个胎儿而言,太过沉重。
这个胎儿,竟然并不想出生。它在复制母亲的记忆之后,便对世界充满恐惧。母亲向往的城市生活,在它眼中却太过拥挤恐怖。它对恐惧的记忆,远远大于期待的记忆。在腹中,它对母亲大喊:“我不生出去!我不生出去!”
最后,在与母亲谈话的当天,寂静的午夜,这个胎儿用自己的手,生生扯断自己的脐带——这为它提供养料和氧气的生命线。值班医生发现时,它那尚未开始的人生已经结束。它成为有史以来最小的自杀者。
原来,“无知”并不是毫无价值的。当我们初来世界的时候,“无知”是一间保护人类的温暖小屋,免受精神旷野之惧。初生牛犊不怕虎,年幼的无知,没尝过苦与痛,因此拥有孤注一掷的勇气,对未知的前路,充满期待,是以不断前进。
揠苗助长,违背天然,非但没有“抢跑”成功,还使得一朵初生的花朵,过早的萎谢。过早的知晓,沉重的经验,有时候非但无益,还会使人丧失探索的勇气,以及面对的热情。经验与阅历,有时是助力清风,有时也是枷锁桎梏。
一个硬币,总有两面。“无知”的另一面,是“好奇”、“勇敢”与“期待”。人生是不容易的,但有的时候,正是因为这些天真与幼稚,我们才有勇气走过万丈深渊,趟过浩瀚江河,在黑暗中期待明天,在好奇中探索未知。
正如一首诗所言:“去爱吧,就像未曾受过伤一样。”经历许多之后,我们所需的,或许正是那一点“无知”。正如婴儿黑亮的小眼睛,世界在眼中是一朵在开放的花,是一个奇妙的大玩具。漫长而莫测的人生之路,他毫无准备。
因而,也准备好了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