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听了周益民老师讲他的专著《民间故事里的中国》一下子唤起了我的童年记忆,果断入手一套。
我的孩童时代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没有电灯、电话、电视、手机,一到夜间,我常是坐在外婆与母亲身边,看她们做各种家务。至于做些什么,我只记得剥油桐剥玉米粒儿这些了,别的全忘了。但她们在煤油灯下或火塘边,为我讲着故事、烤着谜语、哼着一首又一首童谣的温暖情形至今仍清晰地映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那些我猜不出的奇奇怪怪的谜语在揭晓谜底的一瞬间,总让我有一种“原来是他呀”的愉快的豁然!
也许那些记忆在岁月的沉淀里增添啦许多美化的色彩——那些被蚊虫叮咬的红疙瘩也变得可爱了,那些被油桐瓤染的乌黑的双手也变得光彩夺目了……总之,那些听外婆与母亲讲故事的碎片时光,一直都是我记忆里最温情最甜美的回忆。我不敢说。我长成如今这样一个重家庭、重温情的性情是不是在那时听故事的时光里就雕琢好了的,我想,这或多或少是有些关联的吧!
那时文化生活匮乏至极。然母亲与外婆的故事、童谣与谜语,让我似乎十分幸运与自然而然地与文化亲近了。
当今太多的童谣故事谜语可供孩子们接触,然而,我听了周老师的课后,反观我自己,惭愧不已。我本就是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论理,我有太多的给孩子讲故事、童谣、谜语的优势条件。但在记忆里找不到几个给儿子讲这些的细节,真的找不到。我每天工作时间长是一个原因,但更多的原因是我把做这些的权利交给了手机、电脑、电视或者书本,唯独没有交给我自己。我不敢肯定地说现在是不是有很多家长把育儿的任务都这样交给了机器,但我看见了婴托机构、早教培训、听书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比比皆是!我不是此业内人士,我不敢评判此类机构或软件的优劣。但我唯一敢肯定的是,这类的存在让孩子与亲人亲密接触的时间是明显的减少了。这样真的好吗?
我的这点思考也许一文不值,但我确实有此一思。就把它先记下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