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窥探这个世界的边缘人

作者: 杨拾桉 | 来源:发表于2018-02-03 16:43 被阅读627次
    《看见》:窥探这个世界的边缘人
          对于这本书,我是有感情的

      《看见》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不止是内心涌起的短暂的济世情怀,它直接改变了一个十六岁少年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在中国乃至世界,有许多不被发现、关心甚至尊重的边缘人。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非善即恶,人类需要一双正义的眼睛,替他们去窥探这类灵魂,而我,愿意成为这双眼睛。

      所以,十六岁那年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人民记者,迄今为止我坚持了四年。未来还有多少个四年,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经年之后,我仍旧为我所热爱的新闻事业努力着,为世间所有的不公、丑恶、黑暗斗争着。

      这本书共有二十个章节,第一章节讲的是柴静与新闻事业如何结缘,第二章――第十九章讲的是十八个不同类型的故事。第二十章讲的是对恩师陈虻的追念。

      有人说这本书有三层内涵:

    第一层:柴静个人成长的告白书。它告诉我们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了什么,思考着什么,又记下什么。

    第二层: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非典、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华南虎事件和环境污染,她记录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第三层:我们自己的故事:家庭暴力、同性恋、贩卖吸毒女人以及双城连续服毒事件。在这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他们的故事又何尝不是我们的故事呢?

        对于第一层告白书和第二层中国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原谅我知识的贫瘠和见识的浅薄,讲不出什么大道题来叫嚣那些施暴者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给予弱者力量,战胜命运的力量,还有召唤人们的良知。所以,这篇读后感我要讲的是“人”,同我们一样有生存权利的人,可是却不被尊重,有人叫他们“边缘人”。

      我把书里让我最感动的三个故事写了下来,也许它不一定能打动你,但是你能看完这就够了。

                不该让孩子沉默

        双城的一个小镇上,发生了一起多名孩子集体服毒事件。一周之内,同一班级五个小学生连续用服毒的方式自杀,最终四人因及时抢救脱险,一人死亡,死者名叫苗苗,十三岁女孩。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获救的孩子都保持沉默。

        经调查发现,该事件是由一场聚会流言引起,苗苗在聚会上被同年级喜欢她的男孩子抱,并摸了胸部,而这恰好被几个低年级的学生看到,传了出来,“说的很可怕”。从那时候起苗苗就有了自杀的念头。

        小杨是最后一个自杀的,也是和苗苗关系最特殊的人。他在笔记本上这样写苗苗:“她是一个走投无路的人,仍然有自尊的需求,我懂她的心所以我很伤心。”他觉得苗苗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别人对她的侮辱。那个年纪的孩子,内心很敏感也很脆弱,苗苗自杀是因为人格受到了侮辱,精神世界的最后一道防线被攻破,直至崩溃,于是她选择了离去。

      紧接着另外两个孩子也相继自杀,原因是因为当初一个天真的誓言:我们六个姐妹是最要好的朋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底下是六个人的签名。所以他们也要一起死。

        三起极端事件之后,当地政府才认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警察询问小杨,是否和苗苗发生“不正当关系”。小杨说解释了他们不听,当天晚上他也服毒,被洗胃救了下来,他说:“我受不了侮辱”。

      原以为这就是一场孩子们因对所遭受的侮辱无力还击而绝望崩溃的悲剧,但没想到,真相远不止这些。

      苗苗和小杨其实是互相喜欢的,因为苗苗认了一个保安做“哥哥”,小杨知道后跟她大吵一架,不再理她,苗苗请求原谅,在一个巷子里拦住小杨跟他说“对不起”,可是小杨依旧不理她,继续向前走。

      后来苗苗跑到操场上当着众人的面跪下来大喊:“我对不起小杨……”,也许她认为只有以这种方式羞辱自己,才能得到谅解。

      接着就是聚会风波,喜欢苗苗的男生想要抱她,小姑娘不愿意,小杨说让他抱,苗苗便不再挣扎,可是那个男生接下来的动作被低年级的几个同学看见,不堪入耳的流言很快就传遍了校园。让人意外的还不止这些,聚会上有一个姑娘当着苗苗的面向小杨表白,而这个人正是六个签名中的一个,苗苗的好朋友。

      也许是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十三岁的苗苗不堪重负,毕竟在她的精神世界里所能承受的东西有限,然而当这些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使孩子们走向极端时,大人们仍把一切罪过归结于邪教,他们仍然会说:十三四岁的孩子懂啥?其实孩子们什么都懂。

      这一场场悲剧的发生还是没能让沉睡的家长们醒悟,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敏感、脆弱、孤独、彷徨,家庭所能给予的显然不够,他们需要朋友,需要认可。而在家长们看来有吃有喝,只要好好学习就够了,每天问的最多的是你作业写完了吗?而不是你快乐吗?   

        我有一个堂妹今年上初一,在我们家乡初中就要住校,一周回一次家。堂妹属于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可是却没有一点儿公主病,反而比同龄人要早熟很多。她的左手患有先天性疾病抬不起来,所以我们都对她疼爱有加,加上生活条件优渥,她自小就非常胖,圆滚滚的很可爱,我还记得她小时候古灵精怪,天天跟在我屁股后面,甩都甩不掉。

      可是长大后就不再是可爱了,人家会说她胖,婶子总说:“长大就好了,上初中就瘦下来了。”可是上了初中的堂妹丝毫没有瘦下去的痕迹,在宿舍,人家会因为她胖不愿意跟她一起睡,同学因为她胖不愿意和她玩,很多人都会在背后偷偷嘲笑她,诺大的校园她永远是一个人,在这个需要朋友的年纪,她只有孤独。

        这些事让堂妹很沮丧,每次买饭,她都只吃一点点,不敢多吃,她要减肥,一个星期的生活费她只用了三分之一。婶子知道后把堂妹大骂一顿,转身自己又大声哭了起来,四十多岁的人了,哭起来还像个孩子。她气明明给了堂妹这么多钱她还不吃饭,邻居们都说是婶子太抠门,不舍得让孩子花钱。她却心疼女儿在学校没朋友,遭人排挤,明明有这么大的体格,却吃这么少的饭,天天挨饿减肥。

      半个学期过去了堂妹却变了一个人,前几天看见她一个人坐在门前的板凳上眼睛盯着地面,半天也不动一下,好像在思考着什么。她的事我妈跟我说了,除了心疼我再也想不出其他的词,我想跟她好好谈一谈,可当我走近时,她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身子向后缩了缩,这个本能的举动令我吃惊。我问她在学校过的怎么样?她看看我苦笑了一下抠了抠手指说:“就那样吧。”

      我问一句她答一句,有时是点头摇头,除此之外再也不肯多说一句。我看到她的指甲秃了,手指也裂开了,本来想摸摸她的手,却发现她的手腕上有很多条疤痕,我的心咯噔跳了一下,想开口却又不知道该怎么问才能不伤害她。最终还是把憋到嗓子眼的话说了出来。

    “这是你自己划的还是别人划的?”

    “我自己”。她低着头小声说。

    “你为什么要划自己的手?”我真是又气又心疼。

    “每次别人嘲笑我我就想哭,每次哭完我就用小刀在手上划一下。”她用颤动的声音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我递给她一张纸巾抱抱她,转身泪如雨下。

      隔了很远我才敢回过身来,她还保持原来的姿势,仿佛刚刚什么也没发生过。我看着远处的这个小姑娘,想起小时候她在我面前蹦蹦跳跳滔滔不绝的样子,想起了她哈哈大笑的样子,想起了把她逗气嚎啕大哭的样子,比起现在的沉默寡言,我更想念她在我耳边的聒噪。

      我希望所有家长都能去听听孩子的心声,比起有着傲人的成绩,你们更应该关心的是他们是否健康、快乐地成长。在这本该灿烂绽放年纪,请不要让他们沉默!

                  家庭的创伤

        在监狱有这样一类犯人被称为“杀夫女犯”,在各地监狱女性暴力重犯中,杀死丈夫的比例很高,有的地方达到70%以上。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人――男人,死了;女人,被判刑:死缓、无期……

      有很多女犯都是长期忍受丈夫的殴打、恐吓,有一个叫小豆的女人用铁棍把丈夫打死了,被判死缓已服刑八年。

      结婚八年,她从来没穿过短袖衣服,不能让别人看见身上的伤,她最怕的不是打,而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来。晚上睡着睡着脖子一冰,是他把刀子架在她脖子上,揪着她的头发往后拉,把整个脖子露出来,她只能盯着屋顶叫不出来,不断地咽着口水,等着他会不会割下来。

      还有一个叫安华的女人,一只眼睛是鱼白色,是出事前几年被丈夫用酒瓶砸的,瓶子砸在眼睛上爆炸了,一下子就扎进去了,眼珠子好像要掉下来。她当时没有还手,被打了二十年,忍了二十年。她说不知道最后怎么会动手杀人,那二十七刀是怎么砍下去的,一片空白。

        大都生活在70年代,没受过教育,没有技能,没有出来打工的机会,像栽在水泥之中,动弹不得。这些受虐待的女人不敢反抗,不敢离婚,因为孩子和父母都在暴虐的男人手里。

      全世界都存在难以根除的家庭暴力,没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诺给人幸福,但应该有制度使人可以避免极端的不幸。在旧社会里,女人地位低下不被尊重,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就必须遵守三纲五常;男人可以行走四方,女人就必须裹小脚在家相夫教子。

      旧社会早已离我们远去,可带来的伤害却不曾褪去,在当今社会里,有些行业还是存在歧视女性,有些家庭还是存在重男轻女。世界上的女权斗争仍在继续,作为女人,要敢于捍卫自己的尊严,当暴力事件发生的时候,要在确保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同施暴者斗争到底,不软弱,不妥协。当我们软弱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调查显示,90%以上的家暴只要第一次发生时防御得当,之后都不再发生。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当我们成为母亲,也会这样教育自己的女儿。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当家暴发生的那一幕,对孩子的童年已经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当她看到母亲被殴打在地,当她看到父亲变成魔鬼,长大后遇到同类事件她可能也会变成不会反抗的懦弱者,她可能对男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感,这些伤害不是不可能。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当门吱呀一声关了之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家庭是人类生活最亲密的部分,为什么要给彼此带来残酷的伤害?

                  不被理解的痛

        同性恋这个话题被提及的不多,好像大多数人都刻意回避这个话题。同性恋这个群体隐身在国家之中将近有三千万人。有人说:“我可以对别人说我是艾滋病毒感染者,但不能说自己是同性恋者。在感染艾滋的人里头,有血液传播的,吸毒的,还有嫖娼的,同性恋是最底层的,最被人瞧不起。”

      有一个同性恋者去医院治疗,当医生知道他的同性恋身份后拒绝医治,医生说,妓女可以治,就不能给你治你。

    他在医生面前跪下了。

    没有用。

      当一个母亲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者时,她说,早知道这样生下来就该把他掐死。

      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纳同性恋者?

      治疗艾滋病的知名教授,张北川说:“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每年自杀的那些同性恋者他们就是心理上的艾滋病患者,心理上的绝症患者。这个绝症是谁给他的?不是艾滋病给他的,是社会给他。”崔子恩说。

      王小波说过,你在家里,在单位,在认识的人面前,你被当成一个人看,你被尊重,但是一个没人认识你的地方,你可能会被当成东西对待。我想在任何地方都被当成人,不是东西,这就是尊严。

      社会的压力本来就很大,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比起正常人,同性恋者所承受的压力更大。

      书里说,没有一个宽容的制度可以海纳五光十色的生存状态,让人们自由地爱吧,愈自由愈纯洁。

    我想,这是当下我们该有的态度:让人们自由地爱吧!

      三个故事的主体分别是“孩子”、“女人”、“同性恋者”。看吧,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窥探他们的人生也让我们反思,未来我们要扮演的社会角色还有很多,生活有很多不可预见性,当这些事情发生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我们又该如何自处?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见》:窥探这个世界的边缘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oul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