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天这么快就过去了,从最开始遇见这个课程的惊喜,到现在刻意的将印象笔记当成自己的第二大脑,我知道剩下的路才刚刚开始,需要我将印象笔记,将知识银行,范例银行等等都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回顾整个课程的所思所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大的方面的收获。现进行一个复盘。
启航:准备搭建自己的写作系统
不会写到开始写了用了多久?
对于我而言,这个过程真的是太久了,因为上学时作文课的阴影,就觉得这辈子都不会再写作文就好了。
但随着开始读书,就有一种想把自己感受表达出来的愿望。
恰逢习惯养成培养期,继跑步运动,英语练习读书之后,写作输出就成了我培养成功的第四个习惯。
我对习惯培养的定义可不是21天,100天,而是至少一年都在做这件事,深入到生活场景中,融入心中的大象的自动化进程,干着一件事不再费力,需要咬牙切齿的坚持,而是自然而然的行为。
那现在问题来了,从开始写到会写又要用多久呢?
我时常在想这个问题。除了写写写所谓的日更练习,就慢慢写好了吗?
我看未必。就跟我跑步,天天跑因为没有控制饮食也不瘦,但初衷也不是为了瘦,而是为了健康。这个目的是有点得到的。
话说回来,到底怎么能会写写好呢?
我对系统思维心身向往,慢慢的在收集知识晶体,结构化的东西,收集思考并且用出来。助力于自己的方方面面。
写作我也想这么搞,比如跟小强老师学的月复盘模板,听课后的三二一感受,还有清风班长说的三个关键词。
无意中在印象笔记中看到欢喜老师的一门课,28天用印象笔记打造写作系统,感觉可以将知识的输入与输出统筹管理一下,感觉很不错,准备学习一下,期待自己学完之后搭建自己的写作系统。
这本课程会讲四大模块,包含了写作系统的外部要素,内部要素。
不详细展开了,因为还不知道好不好,就不去做广告了。
不过写作系统的外部要素,从信息收集整理,建立个人素材库,到知识卡片创作,再到输出作品的一整套知识创作流程很是吸引我。
写作系统内部的四个核心要素元写作,时间银行,知识银行,范例银行也让我觉得很不错呢,后面学习了再跟大家分享哦。
开营:写作训练营kick off,交的不仅仅是写作
28天搭建写作训练营昨天开营了,听欢喜老师到晚上的声音感觉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而且带有陕西的方言,难道是陕西人吗?
我又一向的半投入,只听课写作业不交流,也不知道好不好,只知道目前是我最适合的一个状态。
那昨天的开营重点是什么呢?主要是28天训练营的目标和参与的人能收获什么价值。
两大目标
目标一 搭建一个私人Google
目标二 发展一个写作系统
10个价值点
价值点1:搭建科学的笔记本创作体系
笔记本主要做流程加工,像是一条信息生产加工线,从输入-整理-创作-输出完成一个闭环。
价值点2:搭建受用终身标签体系
价值点3:掌握「见感思行」创作方法
「见感思行」是一套思维框架,是一个从从客观→主观→思考→行动的过程。
价值点4:拥有一个时间银行,过往岁月清晰可见
价值点5:搭建一个科学的写作库
价值点6:收获一批实用模板
价值点7:学会一秒钟排版,做事更高效
价值点8:一个受用终身的知识资产库
价值点9:5 次直播梳理
价值点10:印象笔记大象学院官方认证证书
我最心仪的是系统二字,听了老师解读,两个目标都很喜欢。
我的印象笔记用的乱七八糟,虽然早早的是高级账户,但信息收集用过一阵,后面也很少用,大多数变成我的备忘录了。
也跟着小强老师做过印象笔记问题库,但还是试了三五个问题就放弃了,因为角色和关注重点转化,没有把专业问题的问题库建立好。这一次转化建立Google库,用标签的方法,感觉会超级棒,而且会创立自己的标签使用规则。
还有一个非常吸引我的是见感思行卡片,这个跟目前的状态比较契合,因为在只管去做成长会也是非常强调行动的力量,这个知识卡片最后落地到了行上,有异曲同工的妙处。
好的内容就是把新的去和旧的整合,升级而不是推翻重来。
我的一个疑问也来了,想象得到,后面这一个月我会去在印象笔记上花时间和功夫,甚至套用模板进行创作,那我的简书呢,要放弃这个平台吗?还是复制黏贴?
哎呀呀,人真的总会在一些小的问题上很纠结……
偏偏喜欢你:为什么选印象笔记构建写作系统
我们用过什么工具进行信息存储吗?
想想我自己,就是一个一个工作笔记本了。基本上三个月一本,到现在十几本是有了的。
除此以外就是我的电脑文件夹,分分大类分分小类,也是一个乱七八糟的状态。
电子化的工具,整理论文的keynote,印象笔记,网络云盘,WPS,xmind,滴答清单等我倒是都有下载,并且注册了会员,但花了钱却没有怎么用。
这次跟欢喜老师构建写作系统,意外的不仅仅是写作系统的构建,还会学到印象笔记这个广告语为第二大脑的工具的使用,尤其是标签系统的建立规则,应该能迁移到向很多用标签的地方,比如邮箱。
很喜欢印象笔记的使用原则,少分类,多搜索。真的对我这种懒星人是太适合不过了。
而且听欢喜老师说,我很喜欢的得到大咖们,比如吴伯凡,万维钢等也在用印象笔记,加上两亿用户的基础,我怎能不把这个工具好好学一下,好好利用起来提升效率呢。
好啦,回过头来说,面对海量信息,我们的目的很明确:构建一个私人google 和发展一个写作系统。
经过欢喜老师一堆 app 比较,印象笔记胜出。
它有六个强大功能:定位就是第二大脑,稳定性强,可以多设备同步存储,集合了清单、导图、素材库等新功能,卡片视图以及智能推荐。
所以我们选择用印象笔记来构建。
欢喜老师也讲了他构建私人 google 和写作系统的四个阶段:从信息囤积到初步有序,再到日臻完善,最后水到渠成。
这个过程对我来说还是相当有启发的,有句话我记得说,世界上没有白走的路,还有句话,你心心念想要一件东西时,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我。
我在想学精油的过程就是这个样子的,想,努力,就齐备了。但我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浅尝辄止,目前正在调整,不是仅仅要入门,而是要精通,我知道精通很难,我只需要进门后,房间里坐坐,喝喝茶,能说出这个房间都有啥,自己喜欢啥为什么就成。
其实欢喜老师对于印象笔记的探索跟计算机的三个发展阶段刚好呼应,这更加深了他的自信,也提炼并确立了使用印象笔的原则:少分类,多搜索。
这就是知识的迁移和智慧。还记得那个星点图,散乱的信息,连线的知识,对知识的洞察,智慧的产生。(看,因为没有收集加工的过程,我想找那个图都找不到。)
升级:将“见感思行”卡片加工成读书笔记
前几天说了“见感思行”卡片的写法.今天偷个懒,跟大家分享下,把卡片加工成读书笔记的交付方法:
读书笔记的交付方法
1 标题,你的标题要解决一个什么核心问题,一定要明确下来,读者看你的标题要不要读很关键。
2 开篇后,通过一个故事或者案例快速切题,告诉读者,这篇文章关键点,123 罗列出来。
3 围绕标题的核心问题提炼出三到四个关键词,每一个关键词是一个组块,如果你一下子提炼了 20 个关键词,一定要合并同类项,变成 3-4 个,砍掉枝枝蔓蔓,这样文章结构才会更清晰。
段与段落之间要有一个过渡,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营造对话感,文章读起来像是朋友聊天。
我们有时候读一些人的文章,内容还不错,但是作者一副居高临下、教训人的面孔,读起来很不舒服,你就寻思这人好好说话不行吗?读者又不欠你什么。
像朋友聊天,文章情感指数就高。一流作品的情感指数都非常高,有很深的人文关怀。
4 读完一本书提炼出一个 sop 或者罗列一个清单,增强交付感。
5 做一个总结, 1234,把这些点做一个小结,这样读者读起来一目了然。
试试吧,不仅自己对阅读的书有了梳理和更深一步的认识,也让别人能够感受到一本书的最精华部分。
初具模型:我的印象笔记有点酷
这一周自我学习的部分,一直在不断吸收消化印象笔记。欢喜老师推荐的史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基本上是连续看完的。
所谓的连续,不是指一口气,而是说翻了这本书就基本上从头到尾,碎片的时间几天都在看这本书,没有心猿意马,翻翻这本,看看那本。
因为我有同时看几本书的习惯,没觉得有什么不好,觉得是种思维的跳跃。
但《写作这回事》是专心看完的,而且呢,写完后,想起了自己书评的承诺,立即写了一篇“书评”,而且按照读书笔记的模版。
笔记本按照工作流的方式,上周建立了框架,今天就认真的补充丰富。尤其是创作和项目笔记本组,工作上的创造性文档,生活上一起创作的画画 手工 包括尝试做的美食(好像不能说美食,只能是学做饭),学习上写的这许许多多的文章都算是创造性地活动。
项目笔记本组里有时间管理,知识管理,肿瘤,等几个笔记本。现在想想还是太多。没有聚焦。应该是一段时间聚焦在一两个项目就好。
剩下的可以扔在归档里吧?好像还有点糊涂。
标签就更厉害了,以前学过MECE原则,这下派上用场了,一个大的模块被我拆拆拆,比如“人事物”的角度,要不就是“道法器用”,再加上标签前面的编号。酷酷的!
随着我对内容的理解加深,分的会更有心得更加好调取。
我的印象笔记的使用目的是快速调取相关内容,不像以前,只记得存过,用搜索怎么都搜不出来,就放弃了。
所以原则就是少分类多搜索,好好用标签,有自己的系统化规则就可以啦。
应用:一个读书笔记的框架,你也许用的上
模板真是个好东西,越用越觉得好,就像组合拳,开始各种招式先模仿,先练,慢慢再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我用的这个读书笔记或者“书评”模版,分享给大家,大家也可以收藏起来。写读书笔记的时候试着用用,多个招式,有章法可依靠先。
这个模版包括7个步骤
1. 标题:一句话讲清楚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2. 开头一句话用悬念抓人,接着一个对话场景、或一个小故事,让读者感觉轻松,然后引出一个问题。
3. 常识,一般人都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
4. 提出反常识,你告诉大家这样看问题是错误的,让读者感到不适。
5. 亮出观点,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的。
6. 案例+方法论/方法论+案例
列举一些案例佐证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引用书里面案例,或者生活中具有信服力的案例,或者一些故事案例。给出这些案例的方法论,比如书里面提到的一些概念性词语。
7. 金句,结束后,要有一句能让大家记住的话,就像电影里面的经典台词。
以上模版来自欢喜老师《构建写作系统》课程。
写在最后
可以看出来,在跟着欢喜老师学习整个课程的每一个部分时都在不停的反思内化和输出。28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于用印象笔记进行知识管理和应用,这才刚刚开了一个头。就像复盘开篇说到的一样,一切才刚刚开始,后面要自己慢慢体会和应用。
最后感谢欢喜老师设计了这么好的知识管理课程——搭建写作系统,感恩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