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一小时,其实每天的一小时,只是指在固定时间段下的纯粹的1小时阅读,每天的阅读远不止。像昨天我看了与小学数学相关的四本书籍,查询了很多资料,今天阅读了《赋能》。只是,阅读它们的时间有些零碎,我没有计算在内。但这三天来,我沉浸在专业的1小时内,是的,专业的阅读1小时,喜欢这样的描述。
今天读了两个大的内容《教育的人类学》与《儿童的人格教育》部分。《教育的人类学》我读来有些困难,里面的遭遇一词让我理解了很久,我是像吃生饭一样,安慰着自己,多吃点,就不饿的心态坚持阅读。在读完后,反思自己读时的心态,可能是对遭遇、危机两词词性的理解上,归为了坏词一类,特别是遭遇。同时,在读的过程中,对于遭遇与教育人类学有怎样的逻辑关系,对于遭遇--危机--教育三者的关系,有些理不清楚,即使读完了,也并不明朗。可能,还是需要重复再读,读完整的书籍才能解决心里的困惑吧。
虽然生涩,但还是有收获。首先,遭遇一词,在这里并不是用好坏词来界定,我更多地理解为“经历、接触、遇见”。文中的话语常常具有哲学的意味:他并非首先是他自己,尔后再来证明自己,他真正的自己,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的存在,只有在遭遇过程才会成立。为此遭遇过程对人的自我成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一真正的自己绝不是在平静的连续性的发展中形成的,原则 是只能在与他人的遭遇中,最直截了当地说总是与你与一个具体的其他人的遭遇中才能形成。
“只有在遭遇中才能突破不受约束的范围。只有在遭遇中才会产生那种无条件的、在所有要求中抓住重点的、震撼人们心灵深处的情形。什么地方发生遭遇,整个精神世界的关系就会立即发生变化。”
教学只能传授有规律的知识,并创造一种可能的遭遇的前提。至于是否以及何时会产生遭遇则不是教师能决定的。尽管如此,如果要对精神世界产生真正的内在的理解,真正的遭遇是必不可少的。没有遭遇则任何一种教养事实上都仅仅是不受约束的游戏而已。
危机在我的理解中,就是遭遇的一种。文中提到:
人只有通过危机--基本上没有其他途径--只有通过这种最大的威胁才能获得真正的自我,亦即获得一个稳定的、不受任何影响的、对自己负责的状态。
只有在危机中或经历过危机我们才能成熟起来。
教育者不能用安慰性的掩饰来降低危机的严重性,他必须帮助年轻人明确认识危机的含义,全力承担责任,不回避危机,直到危机得到圆满的解决。
把危机理解为开创新起点的机会,危机越严重,渡过危机的决心就越大,危机后的一种重新开始的清新感就越酣畅。
告诫和激发是一种教育措施,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其作用,人的发展经常由于障碍和偏离,护着普遍地由于人的弱点而告中断或误入歧途,这是就要借助外部的推动使中断的发展重新走向正轨。一个人借助自身的力量很少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只要一有衰退的危险,就需要他人不断地给予告诫并激发其意志力。
摘录到这里,我似乎理解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危机可以是遭遇的一种,两者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契机,可以成为新的起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