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和危机”是博尔诺夫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在其卓著《教育人类学》一书中所提出的人类教育学概念。
“遭遇”是指与伟大的事物、人物相遇,是根本的生存意义上的相遇,那种伟大事物、人物的伟大性,迫使人对自己的平庸存在进行省察。
“危机”是指突然出现的中断了连续生存进程并给人们带来痛苦的事件,危机打破了原先生活的平衡,使人的连续性中断。
生命因缺乏遭遇与危机而陷入长久的遮蔽状态,遭遇与危机的出现为生命走出遮蔽状态提供了可能。遭遇与危机根植于人的命运中,人需要在危机中重建信任,在信任中直面危机。
于教育而言,“遭遇和危机”给教育带来了干扰和障碍,但是如果应对得当,遭遇和危机也会转化为教育的契机,使人脱离“非本真”状态,找到自我,开启全新的生活;教育者应当将遭遇和危机考虑在内,并重新审视其价值,把教育看成连续性和非联系性的统一。
因此,遭遇与危机对教育有如下的启发和落实运用:
一、教师或者家长要为孩子积极创设“遭遇”产生的条件
遭遇是不能事先计划好的。是否发生遭遇,关键在于是否在心灵深处发生强烈的触动、共眠、震撼。同样读一本书,同样听一次讲座,对有的人来说是一个遭遇,而对有的人来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所以,才会出现同样的课堂,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感受或者受益不一样的情况。因此,教育者(教师或者家长)要有针对性地给孩子创设“遭遇”产生的条件。
要创设遭遇产生的条件,在学校,主要渠道是通过开设不同的课程。比如针对喜欢篮球的孩子,教育者要让他们多接触关于篮球的运动和这一方面的教练;喜欢跳舞的,教育者要让他们充分学习舞蹈……最终能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中去自主寻找到自己心目中的“遭遇”。
在这里,我想强调两个词“喜欢”和“自主”。事业必须是自己“喜欢”的,行动必须是“自主”。放眼望去,多少的孩子的“遭遇”是出自于“喜欢”、发自于“自主”的呢?大多都是家长把自己的“喜欢”强压到孩子的身上。
现在,很多的学校也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遭遇”,开设了艺术课、组建了“读书会”。这是可喜的举措,但我们作为引导角色的教育者,一定要坚守做一名孩子的健康“遭遇”引导者,成为他们的正确引路人。杜绝强迫性“遭遇”。
二、教师要努力创设遭遇,促进专业发展
就目前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得到了各级管理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参加的培训层出不穷,教师们阅读的书不少,听的讲座也不少。但是,收效呢?教师的专业发展仍然不是很理想。
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把专业发展当做内在的追求,如果教师的知识结构没有得到完善和提升,如果教师没有形成稳定的职业信仰,如果不能产生真正触及人心灵深处的、改变其全部生活的遭遇。那么,做再多的培训也无济于事。
生命中遇到重要的他人或事,从而让你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很重要。或一本书、或一个人、或一场讲座、或一句话......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个重要的他人或物,就那么一点点“指教”会挽救你的一生、会让顿悟、会让你重拾自信、会让你找回迷失了的方向......
这就是遭遇!所以,遭遇没有大小之分,没有孰重孰轻之说。关键在于一个人当时的心态和感触,当然也得拥抱自己的教育信仰去审视和反思。
若论知名度,“新网师”可谓在中国大地的千千万万师训机构中微不足道。但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我参加数十次的各种培训中,只因“新网师”而改变,并且是“大变”!
若论教育专家身份,郝晓东院长、冯美娣老师、陶新华教授、李镇西博士、张文质老师、谢云老师......他们在千千万万的专家行列中也微不足道。但,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我“拜过”无数为“恩师”,只因他们而改变,从“量变”到“质变”。
每个人的遭遇不同,所以生命因此而不同。我认可的,他人并非认可。关键在人的理念和对事心态不同。
也就在前一个星期,我给全县的近四十名初中语文新教师进行题为《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教学该走向哪里》的专题分享。在我看来,这些新教师,按照正常的思维,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应该遇到了不少的“危机”,应该在两天的讲座中寻找到七八位草根“前辈”中的自己的遭遇,从而“重建知识”,从而“重建人生”!
但是,从阅读他们的“参训心得”来看,情况不容乐观。或许,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慢慢的琢磨。要让一个人信任你很难,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更难,要成为他们的“遭遇”最难。
有时候,我会“站错位置”地想,针对新教师刚刚步入新岗位、从事新工种的现实问题,他们的“遭遇”必须要快,否则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会促使他们很快进入“职业倦怠”。试想:他们一天忙于下村、忙于摸底排查、忙于控辍保学、忙于人口普查、忙于.....就是没有忙于课堂,一天很累,总是奔波在课堂之外。
眼前的形势很严峻,眼前的工作很复杂,眼前的失落很强......尽快让他们有所“遭遇”迫在眉睫!!
三、要努力促进人全面和谐的发展
遭遇对于人的成长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应该从课程上努力,引导学生不断产生遭遇。
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机会
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社会资源,用“请进来、走出去”等等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遭遇”机会。
在校内,要充分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搭建更多的“遭遇”平台;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榜样效应,让学生自行寻找自己的“遭遇”。
在校外,可以带学生从事研学旅行等活动接触更多的外面世界,寻找自己的“遭遇”。也可以将这些好的“遭遇”机会“请进来”或者“带进来”。比如,感恩演讲团的进校开展活动,法律讲座等等。
另一方面,帮助孩子接受系统的教育,形成良好的教养,做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博尔诺夫说:对人来说教养和遭遇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没有全面的教养,个人的遭遇仅仅是一种巧合。所以,教学必须拓宽文化知识,阐明理解范围。教育者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结合教材内容(包含课本教材、日常生活教材),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积极践行“核心素养”教育,培养学生成为一名适应社会发展的接班人。
四、教育者要正确对待危机、善于利用危机
人只有在危机中或者经历危机后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教育者要允许学生犯错,指导学生认清是非对错,并能积极改正,最终在“试错”中健康成长。有这样的教育观念,教育者才会在学生犯错的时候,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积极应对危机。否则,教育者就会为孩子的犯错而暴跳如雷,采取极端的“体罚”手段进行教育。
教育要直面危机的存在,是孩子在遭遇危机时,不要沉沦、消退,而是摆脱无所事事的状态,唤醒其对全新的更高级的生活向往。
我们可以采用的正确措施有:
告诫:及时指出孩子的错误之处及带来的后果,引导他们终止这样的行为。
号召:指给孩子,应该怎么去做,教会他换一种思路和做法,体验正确做法给来的幸福感。
唤醒:针对孩子犯下的错误,唤醒他们错误的思想并走出误区。
五、在危机中重建信任,在信任中直面危机
一方面,是危机给予了我们信任。
深刻的信仰总是经历了深刻的怀疑之后方可获得。危机犹如于人们成长中的挫折,挫折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一帆风顺人是不可能健康、良好地成长的。
另一方面,我们要建立对世界的根本的信任。
这种根本的信任超越了一切“忧虑”和“失败”,是我们生活的最后基石。看透这个世界,但是我依然爱它。人类生活只有基于对世界的根本信任,才有可能在世界上产生有意义的行为。
或者,换一个角度讲,人们在成长中产生危机,这是世界对我们的考验,是在指引我们接下来我们所应思考或者说将要面对的问题。
2020“疫情”的爆发,面临着办公难、上学难等的危机,加速可我国“云办公”、“云课堂”等的探索与研发,可以说让我们及早地体验了未来学校发展的趋势。有“疫情”固然不好,到这一“危机”带给我们的思考,带给我们的发展趋势,带给我们的发展思路,必然促进我们较早去做准备。
我们的态度应该是积极去“迎接”,并产生信任,而不是选择逃避或者“忌讳”这个世界所带给我们的绝望。
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仅仅自己要有“创设遭遇,直面危机”的意识,而且要做好孩子们“接受遭遇,应对危机”的引路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