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玉海名家
【玉海名家】塘川陈氏后裔清明祭陈傅良

【玉海名家】塘川陈氏后裔清明祭陈傅良

作者: a07297ace6c3 | 来源:发表于2018-05-19 14:26 被阅读3次

      陈傅良画像

      列队待发

      抬香亭

      列队游行

      列队游行

        4月5日清晨,位于塘下镇陈宅村的塘川陈氏新宗祠里早已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这一天,陈氏后裔从五湖四海赶到这里,与塘川陈氏后裔一起度过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时刻——清明祭扫活动。

    传统服饰靓锣鼓震天响

      “当——当——当——”6时40分,伴随着塘川陈氏新宗祠里的钟声响起,族长、各房房长、大宗子穿上新制的各色传统服饰。陈氏第31代后裔、现任族长陈绍兴今年85岁,穿上新制的族长服饰显得十分精神;后勤人员热火朝天地准备150桌宗亲会午宴招待来宾;列队人员敲锣打鼓做出发前的最后准备……

      这是陈氏新宗祠落成之后首次用于清明祭扫活动,记者在现场看到,新宗祠内置有多尊先祖像,石壁刻有宗族简介,回廊连通的天井式建筑,十分富丽堂皇。

      人员到齐后,祭祀列队从新宗祠出发,领队人员扛着两棵寓意着吉祥如意的风水竹跨出了宗祠大门;紧随其后的“陈氏清明祭扫”横幅、“陈氏”红灯笼彰显气派;锣鼓震天响,礼乐齐鸣奏,引得行人频频侧目;8名队员举着“清明”、“祭扫”旗牌,16名队员挥舞着大旗,场面壮观、声势浩大;几名队员抬着摆着陈公傅良像的香亭一路随行;上了年纪的族长、各房房长乘坐三轮车执意跟着列队游行;陈氏后裔紧跟列队,排起了几百米的长龙。

      浩浩荡荡的列队穿过塘下中街、菜场街、景阳西路、兴业南路、广场中路、广场西路后,分批坐车赶往位于凤川村的陈傅良墓。

    陈傅良一生高风亮节

      陈傅良墓为浙江省文保单位,原建于南宋嘉泰三年(1203),清咸丰元年(1851)重建,后因损坏严重,1993年由陈傅良后裔集资修缮。记者在现场看到,坟侧石阶直通坟墓顶部。顺着台阶上去,左侧有一块石碑,上面有陈傅良简介及墓志铭,右侧直通墓道,坟上刻有两副对联:东瓯理学无双士,南宋文章第一家;颍川塘川世泽长,凤山驮山显圣远。9时30分许,族长、各房房长、大宗子以及其他陈氏后裔在此进行了祭拜。

      说起“傅良”老太,在场的陈氏后裔都十分自豪。

      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的陈傅良家境贫寒,9岁时父母双亡,兄弟姐妹由祖母抚养成人。陈傅良26岁便在温州茶院寺等地教书,教学方法极好,前来学习的人很多。

      乾道八年(1172),陈傅良登进士。因其为官刚正不阿,高风亮节,仕途多次大起大落。

      淳熙六年(1179),时任福州通判的陈傅良因秉公执法遭忌恨,当地豪强私下勾结,诬告其专权,陈傅良因此被罢官,主管崇道观(闲职),后回家教书。

      淳熙十一年(1184),陈傅良被任命为湖南桂阳军知军,桂阳(今湖南桂阳、临武一带)地处偏僻,农业生产非常落后。4年后当地发生旱灾,陈傅良积极购粮救灾,同时在当地推广瑞安一带先进的龙骨水车,施人粪肥、牛耕等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农民生活得到改善。

      绍熙元年(1190),陈傅良改任浙西提刑,第二年,回京向朝廷奏事。在外为官14年,回到朝廷的陈傅良鬓发皆白,丞相留正便留他任吏部员外郎,亲切地被称为“老陈郎中”。

      绍熙六年(1196),南宋发生轰动一时的文字狱,韩侂胄取代宰相赵汝愚后,发动“庆元党禁”,上书指控朱熹的道学为“伪学”,并把当时一系列名士共59人列入“伪学”名单。根据温州文献丛书《瓯海轶闻》记载,温州受牵连的共有9人,陈傅良、叶适、蔡幼学等皆名列榜上,且皆是待制以上的官员。而陈傅良当时任中书舍人的官衔。

      1196年无疑是陈傅良人生中最为失意的一年:怀才不遇、罢官在家,妻子患重病早逝,在“庆元党禁”中被参劾与朱熹的“伪学”集团有关而被迫回到瑞安。

      此后,尽管宋宁宗征召,陈傅良仍然闭门静居,号称止斋先生,并专注于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终于成为永嘉学派承前启后的大学者。

     陈氏人才辈出

      祭拜傅良“老太”后,陈氏后裔又再次乘车来到沙渎陈氏古墓葬群。在现场,陈氏宗亲会会长陈金喜向陈氏后裔介绍起了古墓葬群的历史,陈傅良祖上就葬于此,部分古墓由福建迁于此。2012年,沙渎陈氏古墓葬群被列入瑞安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翻越塘下镇陈宅村文史资料发现,陈胡公为陈氏得行始祖,系舜帝的33世孙,本妫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封胡公与陈地,国号为陈,以国为姓。

      陈霸先(503-559)为陈朝开国皇帝,出身低微始任里司,后历经广州救围,收复北越,平定十郡叛乱,保卫建康等大小战役,为梁朝顶梁柱。公元557年禅代称帝,改国号为陈。陈朝建立,对陈姓发展起了极大促进作用。(注:陈朝(557―589),亦称南朝陈、南陈,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都建康(今南京)。)

      据陈金喜介绍,如今陈氏族谱上记载的一世祖为玘公,名曜,字文渊,号太和,宋明道六年壬申登进士,任京兆刺史,后任吉安知伊,转任温州刺史。

      七世祖即为陈傅良,字君举,号止斋。

      据塘川陈氏宗亲理事会秘书长陈志坚介绍,凤川村虽是陈傅良的出生地,但因战乱以及自然迁移等原因,凤川村仅剩下为数不到200人的陈氏子孙,更多的陈氏子孙散落在温瑞各地,塘下镇就有塘口、前庄、新坊、韩田等村,此外还有莘塍董田以及湖岭镇等地。陈姓村落在瑞安总共约有13个,其中塘下陈宅村是最大的陈氏聚居地。

      据32世裔孙陈崇生介绍,九世祖寿孙,讳雅仁,宋宝祐仲进士,任台州教授,系陈傅良堂侄孙。另九世祖陈新孙为陈傅良嫡孙,讳子初,世居凤川,元至正十三年(1352年)十二月,因村落被掠夺,庐舍被毁,携眷迁居塘川,与四个儿子开荒拓涂,艰苦创业。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清初文学家,江苏宜兴人,为陈傅良后裔。陈维崧诗词俱佳,填词尤最,今存词有1944首,与宋代诗人陆游被称为“诗词两最”。康熙十八年,陈维崧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又有《迦陵文集》。维崧有弟及从弟三人,皆为清初文学家、诗人。(记者 钱枫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玉海名家】塘川陈氏后裔清明祭陈傅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own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