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群内布置的作业,要求每人写一篇《我最在乎的人》的文章,我便陷入了沉思,反复地思考这个问题。
当一个人来到世上,一生中便会有不同的角色伴随着他。这里仅就家庭角色来说,长大后的我,首先是自己,然后是女儿,是媳妇,是妻子,是母亲。在我的不同角色中,我应该最在乎谁?实际上我最在乎谁呢?
最在乎我自己吗?很显然不是。
我二十六岁结婚,第二年生下女儿,可以说,在女儿上大学之前,我最在乎的是女儿。那时候,父母还不太老,完全能自己照顾自己,我所做的便是,每周末回去一次,买些吃的用的,逢年过节买衣服,鞋子。
女儿嗷嗷待哺,正是需要母亲陪伴的时候,我不想错过女儿的每一次成长,她什么时候会笑了,什么时候会爬了,什么时候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我都记忆犹新。我教她背唐诗读儿歌,陪她读书画画,陪她跳房子、踢毽子、跳皮筋,牵着她的手去幼儿园,送她读小学、初中。到了高中,女儿读的是市内的重点学校,每两周回家一次。中间的那个周末,很多时候,我一个人或者和先生一起,会乘车一个多小时,去学校看她。送些吃的,带去换洗的衣服,再把一周的脏衣服带回来。也就是说,需要至少半个月跑两趟,我跑了三年。这些年我最在乎的是女儿,在乎她哭了笑了,瘦了胖了,在乎她是否走好了人生的第一步,在乎她树立了怎样的三观,在乎她选择了怎样的人生道路。
送女儿去南京读大学,回来的时候在南京火车站,我潸然泪下,眼泪怎么也止不住,不想让先生看到,背过脸擦了一次又一次。实际上,我清楚,先生知道我落泪,他心里也不好受,我们只是心照不宣,不说破而已。
我心理难受,我们这一走,就把女儿一个人留在了一千多公里外的陌生的城市,从此女儿就要独自面对一切,内心没有担心,没有眷恋是假的。但是理智告诉我,该放手了,手中牵着的线该松开了。我相信女儿会走好她的人生路,我应该从她的生活中渐渐的分离出去,不再那么在乎她,在乎的多了,容易控制,那不是一个母亲对待成年子女应该做的。
以至于后来,女儿被保送读研读博,工作的选择,我和先生都没有参与。我们只告诉女儿,我们尊重你的选择,也相信你的每一次选择,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遵从自己的内心就好。好在,女儿的每一次选择,也都令我们很欣慰。
读过这样一段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是啊,子女的长大, 不过是和父母渐行渐远的一场旅程。做父母的,该放手的时候,就应该放手,子女有子女的生活,我们有我们的生活,不是不在乎了,而是不用最在乎了。
女儿大了,父母、公婆老了。五年前,婆婆生病的时候,我像女儿一样住院陪护,床前伺候,甚至因为我陪伴在身边,比女儿做的还多。婆婆临终那一刻,给婆婆净身穿衣的是我,大姑姐和妹妹在旁边打下手。体面地送走了婆婆,把公公接到了我们家,安排住在主卧,从此,和先生一起一日三餐给他单锅另做,公公养老的事安排好了。
这时候我最在乎的是我的父母。我们姐弟四人,我是老大,两个妹妹,弟弟最小,父母年轻时吃了不少苦,现在年纪大了,慢慢的做饭洗衣都已经吃力。作为老大,我自己就有一种责任感,觉得二妹工作忙,三妹离家远,弟弟身体不好,凡是父母的事,或者父母在意的事,我都要做好,让他们心里高兴,让自己不留遗憾。
之前几年,是一周不定时地去两次,给他们买些吃的用的,或者打扫卫生,洗洗衣服。三年前开始,早上母亲去离家百十米远的地方买点早餐,中午和晚上我提前下班去做饭,路上随时补充食材。好在我年纪大了,家里情况特殊,领导也照顾。待他们吃完饭,收拾利索,再回家做我们的。一般情况下,总是早上把中午要用的食材都准备好,这样能快不少。先生工作忙,等他下班做饭就更晚了。哪天二妹不忙的话,能去给父母做饭会提前给我说,也会不定时地买些吃的。
我的父母都是和蔼、勤劳、善良的人,父亲做了半辈子老师,是有退休金的人。但是两位老人,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吃的穿的用的, 特别是上年纪以后,基本上都是女儿花钱。但是,我们姊妹花钱从来都是主动的,父母没有向我们要过,是我们做女儿的看他们过得太节俭了,也想让他们高兴。说到花钱,不是说女儿不应该,而是觉得他们不该这样苦自己。儿子、孙子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是他们最在乎的人。在这里,我也不想吐槽他们那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毕竟他们是旧时代过来的人。有一次,说到堂弟家的两个闺女挺可爱,我父亲就说了,闺女是别人家的人。我和二妹笑着对父亲说,你这思想可不行。父亲是个随和的人,可能也意识到这样说不妥,便赶忙改口,“实际上,在我心里是一样的。”我和妹妹笑笑不再说话了。
我父亲和母亲,他们都知道女儿对他们好。去年四月,我父亲生病住院,我请假在医院陪护。大多数时候,我父亲不认识我,不知道我是谁,甚至会问我:“你是谁?你为啥在这儿?”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医院。但是他会对我说,就像对一个外人说一样,说他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叫什么,老大老二(我和二妹,三妹家在外地)特别孝顺,几十年了,确实说得是几十年,总给他大兜小兜地买东西,对他们好。我就顺着他的话问,“那她们现在咋样?”父亲说:“依然如故。”那一刻,我泪流满面,不是自己做得得到了父亲的认可,而是自己的在乎,给父亲带来了安慰和喜悦。
母亲已于两年前去世,去世前的头天上午,她心情不好,我去给他们做午饭的时候,她一直掉泪,我劝她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做女儿的,我只有劝慰,母亲给我说,你别劝我了,我心里啥都清楚。下午我去做晚饭的时候,母亲情绪好多了,我帮她剪了手指甲,帮她剪脚趾甲,她当时不让,也就没剪。谁知第二天凌晨四点多,父亲说,看着母亲在床边坐着,两人都没说话,下一秒,母亲便倒在了床边。急救车拉到医院,检查说是脑动脉瘤破裂,从此便再没有醒过来,两天后,与世长辞。
从去年四月底父亲出院,弟弟把父亲接到了他家,父亲已失智失能,日常就躺在床上,吃饭的时候扶着坐起来。在弟弟家,弟弟身体不好,我要上班,妹妹上班更忙,我每天都去喂饭,父亲不穿纸尿裤,穿上就扯就拽,所以,一直用尿垫,每次一大包,我带回家晚上洗。但是毕竟不是二十四小时在身边守着,肯定要劳累弟媳,我和妹妹过意不去,便买东西,不只是父亲所有吃的用的,一年多来,相处的还挺好。今年的七月中旬,我父亲最后一次住医院,我和妹妹都在。一年多了,父亲不仅失智,大脑萎缩影响到了语言功能,说话不清楚,他说什么,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猜的。那天晚上,父亲大脑偶尔的清醒,便自言自语,非常清楚地说了一句话,不仅我和妹妹听得真真切切,病房内其他病人陪护都听到了。父亲说,全靠这俩闺女了!
女儿长大后,父母是我最在乎的人,为了他们,我可以委屈受累,出力花钱,做我认为该做的一切,甚至不是做姐姐该做的也做了。即使最在乎他们,还是没能留住他们,他们依然离我而去。我只不过在悲痛之余,内心坦然点罢了。
如今,我该最在乎谁呢?公公是长辈,是先生的父亲,年纪大了,我可以在乎他,但不用最在乎,他有儿子有女儿。
那该最在乎自己?还是先生?
现在有种说法,最应该善待的是自己,别人没那么在乎你,最该在乎的是你自己,按照这种说法,我应该最在乎我自己。
我公公是最在乎自己的人,今年八十八岁了。头脑清楚,思维清晰,除了自己,没有他在乎的人,我婆婆在世时也不行。
前年我婆婆三周年,遇上特殊时期,我先生作为弟弟,劝远在江苏的姐姐不用回来,她那边出行不方便,我们这边也不方便,这还不算啥,万一路上再出点什么事,更是麻烦。这边先生给公公说,大姑姐也找他父亲商量,公公说,“那不行,我不管路上有什么事,我都这么大岁数了,你每年得回来看我一次。”弄得大姑姐没办法。实际上,公公每天看电视,外面什么情况,他一清二楚,最后还是先生托他舅舅出面,给姐姐说情。最后,姐姐没回来,公公一肚子的不满。
同样是特殊时候的事情,二零年春节,众所周知的原因,人们一律待在家里,不能进出,妹妹隔几天打一次电话。大概一个来月,公公的小女儿,我们妹妹,没有来看望他的父亲,公公一个电话打过去,“你就在家孝顺你婆婆呢!你亲爹都不过来看看,打电话有啥用?”这是我随便举的两个例子,我公公不满意的事多了,在这个子女跟前说另一个不好,在另一个跟前说再一个不好,我先生在跟前,他的不是就更多了,我这个儿媳,想来也不合他的意。他从来没有在乎过别人的感受。
先生姐弟妹三人,都是孝顺的人,虽然对公公颇有微词,但对待老人,该怎样做怎么做,尽量把他照顾好。但是,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他们是出于一种责任,一种义务,而不是父女父子的感情。我婆婆是中学语文老师,知书达理,先生告诉我,他们三个子女,曾在一起谈论过父母的婚姻,通过婆婆平时的言语,感到婆婆的内心是苦的。婆婆也亲口对我说过,公公不讲理,脾气还坏。
而我的父母,他们最在乎的是儿子,孙子,对我们三个女儿,父母也是在乎的,只不过这种在乎少了点,他们最不在乎的是自己。所以我虽然对父母的很多做法有不同的看法,不认为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在父母的晚年,在父母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对父母最在乎。我对父母的最在乎,有责任,有义务,还有父女、母女之间的亲情。
这样看来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最在乎他自己,或者说只在乎他自己,那这个人应该是一个相当自私的人,也许在外人眼里他活得挺自在,别人都得事事迁就他,老公宠,子女爱的。但是他的不满,他的负面情绪会很多,他活的并不快乐。一个人需要对自己好,在乎自己,我非常赞同,但是这个好,不应该只体现在物质生活方面,这个在乎,更应该体现在精神追求方面,应该是向阳向上,充满正的能量。
所以说在乎自己,我一定会的,最在乎自己,我可能做不到。那么还有一个人,最在乎我家先生吗?
我们携手走过了三十年的光阴,一直互相在乎,但这么多年我还真没有最在乎他。女儿小的时候,我最在乎女儿,女儿长大后,这么些年,我最在乎的是我的父母。为了娘家的事,为了我的父母,他虽然有自己的看法,但为了在乎我,他主动承担了家里好多事,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好尽心去照顾父母。在需要女婿的任何时候,鞍前马后,任劳任怨,尽已所能。从内心深处来说,他做得够好了,但我会在看出他有不同的看法,即便他并没有说什么,即使从道理上说我认同他的看法,也会流露出自己的不满。现在看来,为了父母,为了娘家,我太不在乎他的感受了。而他在乎我的,比我在乎他的要多,或许,他最在乎的人,就是我了。
如今,我们都是奔六十的人了,余生我们会一起看风景,一起煲汤做饭,一起坐在阳台上晒太阳,一起回忆年轻的时光,一起相伴走在夕阳里。我不该最在乎他吗!
女儿有自己的事业,以后也会有自己的家庭,先生,孩子。我依然会在乎她,只不过比最在乎少一点。不去过多地关注,不能像小时候那样事无巨细,完全没那个必要。在乎的过多,也许对孩子来说还是困扰。
女儿有女儿的生活,我有我的生活,先生有先生的生活,各自在各自的生活里好好生活,有交集又各自独立,我认为这是最好的状态。我会好好爱自己,同样会在乎自己,真的是只有自己好了,才有能力去爱、去在乎女儿和先生。
今后,在在乎女儿,在乎自己的同时,我会更在乎自己的先生,在乎他的冷暖,在乎他的饮食,在乎他的健康,在乎他的心情,在不给他造成负担的情况下,最在乎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