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修路同时进行的是造船。在沙镇溪请来两位胡姓水木匠,又在本地请了两位宋姓木匠,在河滩上撑起茅棚造船。四人不畏春寒,日夜赶工,终于在十八天后造出了一条长一丈八,阔四尺五,六舱一舵三十二座的渡船。工匠们还从巴东购得200斤铁丝,扭成线缆,北岸拴在一棵巨柳根部,南岸拴在岩洞内一巨石上,以便渡工曳缆行船。
宋保三又花钱请工,在羊圈岩脚下修土房两间,作渡工宿舍。请工在其周围开荒,开出近两亩土地,作渡工种菜,栽果木树用。
事后,众人议推宋保三为义渡公管公,负责义渡公一应事务,并主办王爷会,观音会等。保三不负众望,一一应允。
万事齐备,只待开渡。管公保三知马承几好水性,且有蛮力,遂聘其为渡工,马一口应之。于是,择得三月初八为吉日,辰时开墩。
是日,风和日丽。三乡村民纷纷敲锣打鼓,齐齐刷刷地由两岸向观音堂赶来。辰时,宋保三一声长喊:开渡啦!顿时,一河兩岸,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呼喊声一浪赶过一浪,可谓热闹非常也。村民们小心地摸着那光亮亮油锃锃的船体,高兴异常。他们二十一座,三十一乘,四十一渡,游来荡去,乐哉悠哉。聚会一直持续到上灯时分,仍有人不舍得离去。有位苗姓客商当场赞云:
观音娘娘动了情,
羊圈岩下发善心,
修路造船送行客,
千秋万代留美名。
《大王叫我来巡山》(之七十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