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佛法看世界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由于受到自身视角的限制,往往是不全面、
不准确的,而这种片面、有偏差的认识决定着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
所以,我们总是不能很好地与人 、与周围的环境相处,
并为此而持续地感受着焦虑和痛苦。
事实上,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能真正拥有,
因而我们的抗拒,担忧以及种种的极端的情绪只是增加不必要的苦恼而已。
学佛给我们更宽广的视角去看世间万象。宽广的视角在佛教中称为智慧。
视野宽了,就知道眼前这一事一物没有哪个是孤立存在的,它必有它的来龙去脉、
前因后果。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在佛法中,智慧和慈悲是一体的。宽广的视野会让你不像以前那样,
轻易就随之陷入憎恶、愤怒、怀疑 、失望等狭隘、极端而肤浅的情绪中。
佛法的要义可以归结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人们想要什么?以下三种:
- 希望生活安稳快乐,事业发达,家庭幸福;
- 愿望从根本上摆脱人生的烦恼痛苦,实现心灵的自由;
- 希望获得圆满的智慧,以更好地帮助众生。
人一生的经历,概括起来就是:缘会即现,缘灭好散。
放下,是对已有的不贪恋,对没有的不希求。
得到靠福报,放下需要智慧。
不安全感主要是源于对无常的抗拒和对自我的执著。
慈悲其实也是同理心。不能过于执著自我。
正见,即是正确的见解。所谓修行,就是建立一个正确的观点,
然后去行动。
十恶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不妄语、不恶口、
不绮语、不两舌,远离贪食心、害心、邪见。
十善业:爱护生命、布施助人、婚姻忠诚、诚实守信、不搬弄是非;
言语柔和、不贪婪、不心怀怨恨、助人行善、不谤因果。
做人的根本:凭良心做事,不伤天害理,不损人利己。
培养快乐的能力,知道自己怎样自得其乐。要快乐,就得学会宽容,
没有什么大不了。能容纳别人的不好,也能容纳自己的失败,
容纳生活的挫折和苦涩。要有大局观、长远观。
佛法为什么可贵?不仅是因为他它帮助你实现愿望,
更是因为当你的愿望落空时,它能引导你放下失望、恐惧和执着。
愿望的达成,就像所有的现象的生起,需要「因」「缘」具足。
祈祷,发愿等,这些都是在创造缘起。
寂天菩萨说:在整个大地铺上地毯是不可能的,然而只要穿上鞋,
我们就能免受荆棘砂砾之苦。
尽在缘起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佛法更重要的是它出世的一面。出世间,不是说一定要在形式上从社会中抽离出去,关键是内心放下对得失、苦乐、称讥、赞毀的希望和恐惧,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戒: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
佛法修行的基础是什么?是贤善的人格。有一颗善良的心,
不会存心去伤害,面对困境不会轻易失掉心中的善意。
不伤害使我们逐渐远离亚业,而心中常怀善意使我们从容、
坚韧,不论在顺利或困难的境遇中都能发现、分享美好和快乐。
身心正真,行宽心和。
「明心见性」。
出家的「家」可以理解为心往之处,心的牵绊、执着所在。
人们世俗生活的一切无不是在得失、称毁、利害、亲怨之间趋避取舍,
都不出爱和欲的范畴。
物质生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而教育、教化、
精神探索、心灵共建也是社会进步和民从福祉不可或缺的部分。
仔细检点自己的身语意,不谈他人的是与非。
如果你的孩子把家里搞得一团糟,你可以修空性,
告诉你自己眼前的一切如梦如幻。
爱是希望对方快乐并拥有快乐的因,希望对方没有痛苦并远离痛苦的因。
生活富裕后,人们应该学会平衡,否则物质丰富带来的快乐很快被困惑取代,
科技发达带来的方便让人更加疲惫不堪。
专心做一事。吃饭就是吃饭、走路就是走路。
要用心做一事。一次做一件。
用心就是要用精力去做一件事,不是敷衍了事。
心里牵挂很多,难以平心静气。
牵挂什么?总不出财、色、名、食、睡。
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
唸唸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佛法中所说的恶业是指会给他人和自己带来痛苦的言行和想法。
业也要借助于其它条件的加入,因和缘具足了,才显现出来。
佛经上把痛苦分为苦苦、变苦、行苦。
如果我们认为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的,人生常态,
我们则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地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
接受痛苦的客观存在后,我们要进一步了解它的成因。
得失得失,反反复复。其实就是轮回。
知足少欲,心怀平等与慈悲,内心便有安稳快乐。
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总是要找到共赢点,这是考验人的智慧的。
善良是没有伤害之心,以使众生远离痛苦,获得安乐。
心的训练是从观察开始的,清晰地了解自己身心的活动、
言语、举止、情绪和心念的生灭变化,久之,心会变得安静而敏锐,
并且对苦、无常等生出切身的领悟。
另一项是训练专注,制心一处。
慈是希望对方快乐,通过友善、关爱、分享等来表现。悲是愿意分担或代受对方的苦,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温柔。理解是慈悲的基础。
劝人时态度要坚决,语气、方式要柔和。
不要动摇自己修行的决心,也不要扰乱他人的心。
他人若有缘,那么一定会有改变。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跟我们有着同样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避免矛盾冲突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从基本的人性出发与人效、沟通。
即使在宗教信仰、价值观、社会地位等不同的背后,大家都是人,
都希望被理解、被关怀。儒家说,君子和而不同。
如何提高智慧?闻思修。
解脱生与死
法无定法,从何入门,要看自己的秉性爱好。
通过学习获得关于因果的缘起和空性的基本见解;
然后反复践行,把书面来的见解化为自己的体悟。
多读佛经原文。阅读佛经,不要一开始就有畏难心理,
觉得佛理深奥,古文难懂。其实汉译佛经很多文字优美,
意境深远,时常读经,慢慢去领会 其中的智慧,
学会去欣赏其中的美。
静下心来读书,才能读进去,否则内心烦躁不安,
一目十行,莫说是佛经,就是现代白话文也不一定能看懂。
少一分烦恼就少一分障碍,慢慢地自然心得开明,智慧显发。
佛经说仅仅听闻一尊佛、一位菩萨的名号都能清净罪障,种下无量善根。
佛法由教法和证法两部分组成。通过闻思经律论获得正确的见解后,
要有实际的修持,戒、定、慧,才能把见解化为个人的真实经验,
对法界本性的认识才能超越相似的理解和安住。
即使一个普通路人,在看见、经过佛塔时,心中生起一念欢喜、
敬意,都是未来解脱的种子。
修行需要耐心,要允许自己失败和重来,
只要不放弃就好。
尽管内心感受到嗔恨、贪执,但不要把嗔恨转化为语言和身体上的攻击,
不要把贪执转化成追求和占用的行为。
身正则邪不可侵。
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
如果太习惯于浮躁和成见,觉察力以及对简单事物的感觉力就会越来越弱。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只是由于自己的烦恼障蔽而暂时不能亲眼见到罢了。
感受分为苦、乐、舍。苦受出现前每一个乐受的刹那都是苦受的因。
心就是观念、概念、思想,以及各种各样的念头。
心如河流、生灭不住 。心如灯光,因缘所起。
心如闪电,刹那不住。
感受是刹那不住的,连续如溪水,一时苦,一时乐,一时捨。
止观
静坐关键是背要挺直,不可佝肩偻背,东倒西歪。
注意力集中到眼前一个固定的物体上,比较小的,结构简单的物体。
呼吸的轻重与心意密切相关。心烦意乱时,粗重急促;
调整呼吸,轻稳细长,内心会随之缓和平静。
纸上得来终觉浅,再好的方法,不去实践也枉然。
小乘教法解脱个人的烦恼束缚,放下自我的执著,舍已。
大乘教法,是在放下自己的同时,要帮助他人乃到众生,舍已为人。
心如河流,生灭不住。心如灯光,因缘而起。心如闪电,刹那不住。
努力管好自己的身语意,谨慎取捨因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