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沟通,他遇到一个难题:如何利用自家数据去引导他带领的运营团队,做用户拉新、促活、转化,写好自媒体文章。
这个问题很不错,正好我懂一点,在此写文章分享一下。
接下来,我将分析朋友的难题,试着提出解决的思路。
首先,需要知道拿数据来做什么
很多人都在犯一个错误,都在想“我要数据分析”、“我要用数据来提升XX”,但没有非常明确的目标。
我朋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他跟我吐槽,老板明明是阿里出来的,之前是搞数据的高手,但不肯花钱买第三方数据分析工具。
经过我一番追问后,我了解到,他家公司主要做智能硬件,他负责市场营销、运营转化这方面的工作。
他的需求是,通过分析已购用户的数据,来制定运营策略,写高购买转化的文章。
老实讲,从我的角度来讲,这不是个很好的套路。
作为一家初创公司,业务量一般的情况下,买数据分析工具来分析已购客户并不是最优解。老板的做法反而是对的。
为什么呢?因为已购用户数据量太小了,很可能因为抽样问题让你误认为非核心用户是核心用户,分析没太大价值。
因此,只有明确了数据分析的目的,才能迈出正确的第一步。
其次,去获取你需要的数据
那怎么获取高质量数据呢?
数据获取一直是一门很难的学问,在此只讲一些我了解的套路。
常用的方法挺多的,比如说去艾瑞咨询、研报机构去了解最新报告。在此推荐一个免费的报告查询小程序,微信长按识别后即可进入。
长按识别小程序码,可直接进入找这个领域的专家也是个不错的途径,我经常会串场子去认识人,多去合乎、活动行、互动吧、上看看活动,或许会有意外惊喜哦。
除此之外,对互联网人来说,混沌大学、樊登读书会、在行、脉脉也是个不错的方式。
同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有很多成功/失败经验、变现经验,非常值得去聊一聊。方式有点类似,总之一句话,多去他们喜欢去的地方。
还可以去电商平台去解读数据,去销售地去统计数据,当然也可以分析自家用户,比如说用户调研,数据分析。
今天讲讲用户调研的一些误区。
很多人觉得,用户调研很简单,不就是找几个用户,问几个问题吗?
这么想的话,我可能要泼你冷水了。
第一,用户不是随便找就能找得好。
举个例子,我曾经帮一款智能耳温枪做过用户调研,这是一款儿童用的产品,于是,我和市场部的同事跑到儿童医院去找患者家属。
我跑到儿科门诊旁边的输液室,半天完成了6个调研,同事去了一楼的用餐大厅,同样的时间完成了2个。
我的思路是这样的。
产品是婴幼儿用的,主要在发烧感冒的时候会用到,儿科精准用户最多。
去门诊的话,家长比较焦虑,答非所问甚至会不耐烦,影响调研结果,而到了输液室,家长心情已经放松了,走不开而且挺无聊的(陪过孩子吊针的应该可以理解),这时候过去一个人聊聊天挺不错的。
同事做起来比较困难的原因是,用餐大厅的人不太精准了,涉及科室比较多(虽说带儿童看病的大部分还是感冒),我们希望调研的用户也不一定会留下吃饭(流失对象比较多),最重要的是,大家忙着吃饭,没啥心情深入交谈。
那次调研结果还是很有启发性的,聊了两天,我们发现那里大部分家长都在生宝宝之前就备好了耳温枪,这就意味着和儿科医院、儿科医生合作可能不是个太好的方式,跟月子中心、产前机构、妇产科医院合作效果更好点。
第二,问题不是随便问就问得好。
很多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很有意思,有点像审讯犯人,一上来就问,你觉得我们产品体验好不好。
这是个封闭式问题,被问的人容易被问题限死,开始关注“好”还是“不好”这两个方面,然后会拼命想到底哪里好,到底哪里不好。
其实很多用户调研并不是满意度调查,比如我上面举的耳温枪的例子,我们是做产品初期设计调研、市场投放调研的,很多人并没有用过我们的产品,直接这么问用户只会说外观怎么样、手感怎么样之类的,虽说这些也很重要,但并不是耳温枪选购的决定性因素。
“是不是”、“好不好”这样的问题,比较适合在划定合适问题范围之后再提出。
像朋友这样的情况,我那个耳温枪的案例,比较适合开放性的问题。
比如说,你觉得哪些耳温枪产品比较好?
你为什么会选择XX品牌的耳温枪?
这款产品最吸引的特点有哪些?
多问为什么,怎么样,开启用户的话匣子,然后去挖掘他选择、忠于某一产品的动机和原因。
再次,利用工具分析数据
相信大家现在对“大数据”已经很熟悉了,无论是数据挖掘、清洗、建模,Python、R语言听上去都不明觉厉,但是我们大部分数据其实用用Excel足够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去收集数据,其实在用过去在推导未来发展,分析的是总数、平均数、时间轴上的纵向比较,如增长率/降低率(环比、同比),横向比较,如与同行 、同品类产品的比较,大部分用Excel就能做到。
复杂一点的方差分析,相关分析,有精力的可以去学习下统计学基础,再去学一些SPSS的课程,基本上可以操作了。
前面说的这些数据分析,是有方向的后验性,至于数据挖掘、数据建模之类的,相当于给你一团毛线,然后理清楚里面的规则和逻辑,然后去指导业务,其实分析师自己也不知道大概会分析出什么来,是具有探索性的,因此对专业性要求比较高,在此就不展开了,可以找相关专家了解下。
最后,解读数据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数据解读也是差不多。
有这么一个说法,不是数据不对,而是你没解读对。
接下来就电商平台,写一些自己的思路,供参考。
例如朋友做智能硬件市场调研,可以去一些数据比较透明的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去看累计销量、月销售数据,来为市场、运营策略提供方向。
小米手环淘宝搜索结果拿小米手环举例,在淘宝网上搜索【小米手环】,我们可以看到上图的结果展示。
第一、判断竞争对手量
通过查看分页数,每页产品展示量,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产品的热度,通过竞争对手数量去判断市场容量。
如果才没几页,说明这个产品没啥竞争对手,有可能是这产品的潜能还没挖掘出来,当然更可能是这个产品很难在线上卖,在此需要你特别注意一下。
第二、判断市场容量
再通过前几名的销售数据,我们可以了解该产品的月销售情况。
月销售数据是需要经常去看的,尤其需要看下搞活动和不搞活动时的销量差距。
如果月销售量不多,跟上面讲的竞争对手数道理差不多,需要自己谨慎去判断。
个人参考意见,竞争对手少,销量差的商品,不要在线上做了,因为现在电商这么发达,聪明人那么多,但是这个产品还卖那么差,很可能前面已经先烈堆成山了,没必要再去增加你这一个。
还有一个繁荣的陷阱,就是你发现搞活动和不搞活动销售数量差很多。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个商品可能利润特别薄,甚至亏本在卖,靠着搞活动在给销量数据续命,赚的钱很可能贡献给马爸爸、刘爸爸们了,只有量特别大的生产厂家还能玩耍。一般的小商家就不要去跟风送钱了。
第三、判断是否形成市场垄断
通过前几名和后几名的销售差距对比,来看下该产品是不是已经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垄断情况。
电商是个很可怕的东西。之前每三条街就能开家店,一个社区可以开一间超市,几个社区就能建商业中心,3-5公里内相互竞争不大。
但是电商一下子把这种地域优势打破了,尤其是在江浙沪包邮区。
如果你的核心客群在包邮区,甚至华中、华东、华南,且电商平台上一家独大的形势已经非常明显,除非家大业大舍得砸钱,或者操盘手6到飞起,要不然就不要白送辛苦钱了,换个产品,或者换个战区吧。
不过,有淘宝数据工具,如数据掌柜的朋友,可以关注下长尾效应,通过投放长尾关键词做小众客群,或做冷门品类,或许是个不错的突围。但效果好不好,在于操盘手牛不牛。
今天有幸给大家讲了下一些利用数据指导业务的套路,感谢大家看到最后,希望对你的工作有所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