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祭义》
自己不说出恶言, 别人的忿语就不会返回到自身上来。你若以恶语伤人,他人也会以恶语相加。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舌头无骨伤人最深。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讲。
佛教文化中说,千万不要造口业。宋·苏轼《胜相院经藏记》:结习口业,妄言绮语,论说古今、是非、成败。《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
《清史稿.卷四.世祖本纪一》:其令所在有司广加招徕,给以荒田,永为口业。
口业是佛教经典业的一种,属于意业。以白话说,就是指因为语言导致的因果。
根据佛教说法,口业分为恶口、妄语、绮语和两舌。恶口指的是不断谩骂、无根由的诅咒。由慢习故,恶口骂詈三宝者,自堕三恶道报。妄语指的是说出毫无根据的谎话,将其是非颠倒,令人真假莫辨;乱引经典,错解经论,坏人法身慧命者堕地狱业。
绮语是不诚恳地说出赞美;讲黄色笑话。诸绮语报者,虽有实语,一切人皆不信受。而两舌则是利用机会在两人之间道长话短并搬弄是非,最终目的在于挑拨离间,破坏当事人的处事和谐。
佛教经典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犯了这四项口业,其恶口伤害了对方感情,妄言破坏了当事人人格,而搬弄是非及绮语亦使彼此相处无法真诚对待。最大口业是谤佛、谤法、谤贤圣僧,舍报前未殷重忏悔者,即成为断善根人。
现实生活中,凡夫俗子能造的口业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搬弄是非,一种是制造是非,这都是口舌的恶业。
有些人的口业只是一种习惯,他们没有想到是否造口业,只是爱讲来讲去,口没遮拦。每当知道一件事、或想到一件事,马上告诉人家,而且加油添醋、夸大事实。
例如,听说某人吃了一块大饼,他会说成某人偷吃了一块大饼,这是他的恶习。如果他不是预谋,也没有恶意,我们只能说这是有病态的人,没有什么造业不造业的问题。
如果,你明明知道是造口业,明明知道会使人受到伤害,也明明知道不可随便乱说,你还是说了,而且还制造了一套假证据来告诉别人,那就是造口业了。
你造的口业使别人受损越大,你的果报就越重。到底是什么果报?要看人家受到什么样的损失。不一定是对方再造相同口业来伤害你,有的是从人而来,有的是从环境而来,造口业者会受果报的。
我们本可以活的很自在、很洒脱、生命可以很快乐、很享受。可是我们却太过于关心别人好坏、善恶、是非、高下。禅宗大德说:“红尘堆里学山居,风尘何能染人,人染风尘耳!”我们总是去执取外在的客尘烦恼,染污了自己安详喜悦的清净自在。
人总是不关怀自己的内心,总是让外境的是非扰乱自己的心情。因此保持一个充满喜悦、充满慈悲,无所挂碍、如如不动的心情,是一个修行者最重要的课程。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是做人的美德。少批评、多赞美,是避免口业的好方法。物理学中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说话何尝不是如此。你对别人恶语相向,又怎么可能不会受到别人的恶语相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