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二,照例是我的早读课。我在食堂吃完早餐后,急匆匆地赶往教室,发现除了在学校吃早餐的几位同学未到之外,其余同学均已到校。可是,总是令我苦恼的是:1301班的同学们并未养成良好的早读习惯,更别提主动诵读经典的意识了。只要早读老师未进教室,他们的早读课就未开始,无论身体还是精神都处于“散漫状态”,有的甚至离开座位,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谈天论地,更有胆子大一点的,会走出教室游荡、四处张望,在看到老师的那一刻,马上转身跑回教室。随后大喊一声:“罗老师来了——”,一般情况下,用的是标准的“长沙塑料普通话”,调子高、拖音长。每当此时,我都会在心底给自己一个超无奈的微笑,佯装淡定,面露愠色。
一旦听到外面同学的最新“口头情报”,教室里正在“玩乐”的同学,会马上自动散开,以雷霆之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自认为“安全了”,然后再慢慢吞吞、不情不愿地从书包里拿出《古诗词61首》开始诵读。而且,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坐在座位上,读书的状态很像“小和尚在念经”,嘴巴动,不走心。看上去,精神状态不好,眼神空洞、目光迷离,一副没睡醒的样子。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事先准备好的赞美之辞瞬间卡在喉咙里,说不出来。只好眼神犀利、语气严肃地点出那些“有口无心”分子,并加以“警示”:凡是没有认真诵读的,下午留下来将《木兰辞》抄写5遍。一般这条“铁律”一出,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教室里的读书声瞬间大起来了,像是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其实,每周我都有两节早自习的课,很明显的感觉就是:现在的孩子,似乎普遍睡得有点晚,精力远远不如我们小时候,这前后也就短短十几年,真不知道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李镇西先生发文抨击当今的教育现象,说:“只要学生睡眠不足、体质下降,我们宣传的所有教育改革成果都毫无辉煌可言”。是呀!教育,说到底是要给人以幸福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不也曾在书中提到:“人是教育最高的价值”。这里的“人”不正指向我们的工作对象——儿童吗?就像李老师在文章中提到的如果我们承认“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那就意味着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尊严、视角、个性、需要、精神世界、发展潜力、未来的无限可能性等,因为这一切都指向儿童的幸福。
放眼现实情境:学生早上进教室之后,不愿意早读,有些甚至还打着哈欠,睡眼朦胧。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他们的身体需求,是不是应该让他们趴在桌上小憩一下?或者索性通知他们晚点来校?……但是,如果老师们这么做了,学校的值日行政检查时,又该如何说起呢?孩子们身上的重压真的能轻松地卸下来吗?似乎,现在的学生普遍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只要一提起学习,就容易跟痛苦联系在一起。对于像“现在辛苦,是为了将来不受苦”这样的说辞,我们早就习以为常。慢慢地,课堂上,教师们恶狠狠地教,学生们咬牙切齿地学,真希望这一切会有尽头,我热切地期盼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