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朋友。自打幼儿园就已经有要好的朋友了,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朋友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只不过走着走着就丢了,真正经常联系的很少,工作后,会又有了新朋友,数量反而递减,能在一起相聚的就那么几个,就像同学聚会一样,全体同学都来了,往往坐在一起的还是以前要好的,其他人不会参与进来,你也不会轻易接纳别人,这就是圈子,以你最感觉舒适的圈子。
人人都有自尊,自身本能的需要他人的认可和肯定,无论你的人格还是平常的言论。李商隐在那个时代是一个文人,他的定位就是搞学术研究的,诗文在当时是被世人赞誉有加的聪明的才子,而做官并不是他的强项,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利益纷争的牛李两大党派的争权夺利使他非常厌恶的,或许他有加入这样圈子的机会,但自身对此的厌倦使他感觉极度的不适,高傲孤僻的性格让牛李两党对他也十分的反感,这样身处在夹缝中他始终没有被得到重用,只有排挤和陷害。
《北青萝》是李商隐晚年的诗作,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在抑郁不得志中寻求突破开始消极的研究佛教,想从中得到安抚和慰藉。“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看看诗句的用词,出访是在太阳落山时,残阳是多么的凄凉,僧人是在茅屋孤身一人,此情此景是直描,更是诗人的心境,“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脚下是生命终结的树叶,头顶是感觉寒意的白云,这样的环境就是苦行僧生活,诗人深深的体验到了。“独敲初夜磐,闲倚一枝藤”,诗人从傍晚一直走到黑夜才到僧人的茅屋,听到他独自在敲磐,悠闲中背靠着藤条,这就是诗人所向往的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从内心就接近这样的自认为的舒适之地,交往这样的人,体验这样百无聊赖的生活,进入这样的舒适圈,最后感叹:“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在世界上,我们都只不过是渺小的微尘,何苦计较爱恨情仇?
在李商隐的那个朝代,有其思想的局限性,在官场不得志的他,生活也是郁郁寡欢的,如果他能够委曲求全的进入牛或者李的任何一个圈子,都可以飞黄腾达的,但是那不是他认为的舒适圈,个人的性格所致,他宁可寻求佛教的禅理。在我们的生活里,每个人的经历和追求不尽相同,你交往的人,他们认可你,也理解你,同样,你也会尊重他们,只要你感觉自由,没有压力,这样的圈子就是你的舒适圈,因为,你活成了你想要的自己。(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