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看朋友圈,教育部教育工作司司长王定华先生的《新时代教师赋》引起了我的注意。文章大量铺陈尊师重教兴国安邦的历史典故,洋洋洒洒,实在很“赋”,真正让我们感到了新时代教书育人工作的神圣。文章第一句的引用便十分令人振奋: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不想再吐槽春晚,但因为自己是做教育的,依然对小品《真假老师》中的教师形象耿耿于怀,不能自已地揣摩。娱乐圈的演员心中,教师教书育人的形象是这个样子?
一个会在高中生家中如此不严肃的老师?我也是老师,并不是对同行要求如此之高,而是在冷静思考:这位老师才第一次到这位学生家中,跟孩子开玩笑然后敲了孩子一拳,或许这可以显出作为班主任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无间,这也就罢了。但,孩子的妈妈一出场,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对家长的过分尊重,便令人感到有些“媚”了,虽然作为教师应该不应该才见面,就迎合家长(哪怕是女家长)的拥抱,倒是可以商量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地区以拥抱表达才见面的礼貌和热情的习俗)。然而,下面老师打电话之后急急要上卫生间的样子,就令人更加感到有些不够矜持了。还有,老师问家长在哪里工作,家长不回答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老师一句“冒失”,好像让这个问句在最后孩子“合法”地付给家政“表演费”这样的社会氛围里,会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尤其是这位老师从头到尾的那种“笑”,仿佛也太多、太浓了。
小品应该这样曝光女教师的身材形象?作为女教师,当然有爱美展示美的本能。这也是女教师的优势所在。但小品需要将女教师的身材与家政女工人的身材做对比吗?而且那家政还指给作为高中生的学生看?这样的曝光使得这位女教师仿佛是故意展示身材似的。这是对老师的尊重吗?尽管如此,我还是建议女教师们在陌生的家庭家访时尽量少穿如此的高跟鞋。
教师家访需要大谈教育理论?这样责怪小品似乎显得有些苛刻。但依然想作一个善意的提醒。苏联的那个大货司机,作为教师确实是应该知道的。但作为家长可能不一定要知道。教师在家长心中就应该已经是教育专家了。他们更多想知道的其实就是“是什么,我该怎么做”。这样的理论,再从“假老师”的嘴里说出来的,更有点像概念规训的味道。这样的家访显得不够成熟。不成熟还表现在一个细节:教师在“正式开始”时还需要看一下她的小笔记本,是这个班的学生太多了记不住了?是准备了家访提纲?这样“正式”的家访,难怪那个冒充的家长更加紧张了。
老师的形象像保洁?小品一开始故意曝光女教师姣好的身材,我们姑且认为这是对女教师特有形象的赞美。但教师的形象与保洁员的形象从总体上还是有些区别的。保洁员因为工作内容的关系,除了专业的服饰之外,在工作其间,其它穿着也不会像女教师那样的。那位爸爸一下子没看出来倒也罢了。但作为教师的笔者,听着那位爸爸对教师如此“精神涣散”的“训斥”,明知到这是误会,这是演戏,笔者心里依然不够舒服。当然,这也确实怪这位女教师在前文所提到的总是“焦头烂额”的样子。或许,做教师,总会感到自己焦头烂额吧。这不免又引起了作为教师的笔者的顾影自怜。但,家访中的教师确实不应该这样精神涣散、风风火火,以至于让“爸爸”把自己当成保洁员的,我相信,这应该不是小品对教师的故意映射。
按照格式塔理论,这个小品中的教师仿佛是一个身材姣好,但却总是焦头烂额的,缺少家访经验的,“冒失”的,笑意过浓的教书育人的形象。
按照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还原为物理现象的理论,这个小品中对教师教书育人的形象认识不够成熟,或者是为了小品的高效,而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一个反面的教师形象。
按照任何一种物理现象上升为一种精神现象的理论,这个小品对尊师重教的文化认识得是不够的。
当然,不能否认,现实教育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教师存在,而且可以说这样的教师也是值得尊重的,但当把这样的教师形象放到春晚小品的舞台上,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贬损了当下中国整个的教师形象。
当然,当我再一次欣赏这个小品的时候,我依然会发出笑声来,这说明小品在“搞笑”方面确实是成功的。
(欢迎关注本人公众号“小陈语林”,在搜索里即可搜到,点击关注,或者直接加微信“yulinjushi”,我们不只谈语文。)
�ژ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