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就是要把厉害人的思想变为自己的思想,把优秀者的本事变为自己的本事。
不少人读了很多书,说起来,啥也知道一些,但是对生活帮助不是很大,人生没有大的起色。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读书的方法不科学,读书多而长进少,是读书上的低质量勤奋。
朋友说,读过的书,一知半解,读的时候有些印象,读过不久就忘得差不多了。
一知半解的东西不能为自己所用,就像练武学了个花架子一样。
书是人类的营养品,只有读书读透了,书中的营养才能被吸收,转化为生活的养料、人生的能量。
把一本书读透,是进入高质量读书境界的切入点,是长本事变厉害的开始。
怎样才能把书读透呢?
用“三戒”读书法,精读研读。
01
戒贪,一段时间只读一本书。
朋友说,总是感觉自己欠缺得很多,想读的书太多,这本也想读,那本也想读。
经常是这本理财书刚看了两章,看到另一本育儿的,又开始读育儿书。
曾国藩说:“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曾国藩被点翰林,1939年,进京入翰林院做官,从湖南乡下进入翰林院,才知道自己读书实在是太少。
和同入翰林院的同事一比,别人引经论典,自己土里土气,谈吐上先差了一大截。曾国藩实实在在感到了差距。
因着祖上祖祖辈辈是农民,除了应试的书以外,就没有别的藏书。别人早就读过的书,自己见所未见。
翰林院藏书丰富,不愁没有书读,怎样补差距,超越自己呢?
曾国藩首先立大志,30岁那年,他立志做“圣人”,在他看来,“圣人”格局大,见识广,能看透事物运行的规律,能够按规律做事,成就大事业。
他给自己定了12条修身立业的规矩,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把一本书读通弄懂后,再读下一本书,就是用这种一段时间只读一本书的方法,后来他学富五车,修身治国。地位和贡献远超当时同入翰林院的许多同事。
梁启超评价曾国藩的成就,是震古烁今。
读书心急了不行,欲速则不达,一本一本来,比较快。
02
戒懒,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说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有位书友,一年就能轻轻松松读八十多本书,三年多了,生活还是没什么起色。
原来他读书时心不在焉,漫无目的,有时听电子书,心里还想着其他事,书是听完了,却只听得个大概,就别说入心入脑了,指导生活实践更谈不上。
读书上的懒,主要是不能专心致志,不能调动全身心研读消化,懒于输出。
下功夫全神贯注地学习,才是读书进阶,进而改善生活的捷径。
朋友有两个儿子,男孩子进入青春期逆反得较严重,为了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他从前几年开始学心理咨询。
他说,每天早起,拿一本书在公园找一僻静处,大声朗读,读着读着书中的一些理论豁然开朗,随即记下自己的感悟。
读书时心到眼到口到,读完后记感悟,写读书笔记,向家人和朋友们分享。
用学到的心理学理论,分析孩子行为后的心理动机,采用尊重孩子的方式沟通,两个儿子顺利渡过青春期,家庭关系和谐。同时他也顺利通过心理咨询师考试。
读书就是把厉害人的思想变为自己的思想,把优秀者的本事变为自己的本事的过程。
专心才能致志,要学到真本事,先戒掉学习上的散漫、懒惰。
03
戒浮,静心研读,读不懂不罢休。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上下五千年,读书人千千万,他是怎样通过读书做学问成为“圣人”的呢?
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我们能领悟到许多。
“孔子向襄子学习琴技,一首曲子反复学习钻研了很长时间。
孔子学的乐曲,没有词,纯音乐,孔子学会了曲子后,师傅襄子让他再学习一首新曲子,孔子说我只是学会了曲子,还没掌握节奏。
孔子继续弹奏学习领悟这首曲子,直到掌握了乐曲的节奏,领悟了乐曲所要表达的人物,并悟出乐曲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悟到这首乐曲表现的就是周文王。
后来这首曲子被孔子弹奏的出神入化。连师傅襄子都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这首乐曲作者就是在表现周文王。”
从一首曲子中,学会了乐曲,学会了表现节奏,学会了人物表现的方法,学到了至高境界,把作曲者的思想和技艺学了个通,这样学习,想不厉害都难。
把一首乐曲的营养吃干榨尽,变成自己琴技的长进。
孔子这种不浮于表面,专心研习,学不全懂不罢休的学习法,值得现代读书人效仿。
一个人能从读书中得到什么,得到多少,就看他在读书中能读懂什么,读到什么程度。
绽放
04
结语:
读书时,戒掉贪多,少了些分散注意力的点;戒掉懒惰,多了些读书时的身心合一;戒掉浮躁,有助于破解书中蕴藏的智慧。
学会“三戒”读书法,把书读透,开启高质量勤奋的读书模式,让自己进入高质量的读书境界,长本事,变厉害。
高质量读书,说穿了就是把书中的营养吸收到自己身上,开悟自己,学业精进,生活变好,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不管是谁,不管年龄大小,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可以是变好的起点。
学会通过高质量读书,悄悄努力长本事,为自己赢得出头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