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初名子城,后改国藩,寓国家藩篱之意。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镇压者之一。被后世尊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更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但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曾国藩在三十岁之前实乃一庸人,其文章书法均不出彩。其从十四岁开始县试,接连七次都名落孙山,直至二十三岁之后才时来运转,接连中秀才、举人、进士,最后在二十八岁时被授为翰林院庶士。
鲤鱼跃龙门,从乡下到宫廷,曾国藩仍然没有摆脱寒门士子那种“读书为当官”的最原始志气,依然只是一个醉心于功名的小小官僚。但为何这么一个小小官宦却在后世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甚至被后世推崇为“千古第一完人”呢?原因之一在于曾国藩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以及立大志、追求自我完善的能力。
一、意志力
作为湘军的统帅,中国最早的一批军阀头子(后世看来,湘军的创建为中国后来私人武装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军阀最早的形态),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围剿者,曾国藩一生的起起伏伏离不开太平天国的影子。
从太平天国的创建到覆灭,曾国藩也完成了从一个满口诗词礼义的文弱书生到封疆治国的一代能臣的蜕变。
在与太平军的战争中,曾国藩数次经历死亡绝境,曾经三次被迫自杀。其所遭遇的艰辛远非常人所能承担,但即使是这样,在经历了一次次巨大的失败之后,曾国藩都凭借着自己惊人的意志力坚持了下来,因为他相信“男儿当以懦弱无刚为耻”。
当曾国藩在正面与太平军交手的时候,背后往往还受到皇帝不信任、同僚时时掣肘的压力。如果说面对来势汹汹的太平军,曾国藩还可以以死明志,尽自己一份人臣的职责。但皇帝的不信任和来自官场上腐败同僚的处处使绊子,曾国藩却是纵使受到天大的委屈也无处诉说,只能打脱牙和血吞,只能凭借自己“世无艰难,何来人杰?”的信念来苦苦支撑。
实际上,自曾国藩改号涤生起,我想他就做好了凡事作最坏打算的准备。
“自今日起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表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不为圣贤即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凭借着这种大丈夫的豪迈气概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曾国藩硬是在动荡混乱的时代中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
二、立大志,自我完善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气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这是曾国藩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在曾国藩看来,一个人如果真诚的投入到自我完善之中,他的本领可以增强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
曾国藩始终相信人类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所谓庸人,那些昏睡一生的人,因为欲望缠绕,意志软弱,智慧不明。他们一生只能动用上天赋予的一小部分潜能,而伟人是醒悟过来的人,他们天性刚强,头脑有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而圣人则是通过日日精进,穿透欲望缠绕,战胜种种困难而达到的。
曾国藩就是这种圣人。虽然资质算不上聪颖,但曾国藩却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保持着精进的生活状态。为了锻炼自己的这种能力,他还甚至刻意去模仿那种从容、镇静、藏大智大勇于胸而不露声色的古代贤臣名相。只为达到这种致臻化境的地步。
可见,真正聪明的人都是下了苦功夫的!
网友评论